2021年3月,三星堆新出六个坑,其中六号坑出土一个木箱和一形状不规整的木器,木箱长170cm,宽60cm,高40cm,无盖。木箱内侧涂有朱砂。在木箱底部发现陶片,木箱侧壁发现一玉刀,玉刀长22厘米,宽3.4厘米,刃部厚160微米,玉刀刀尖部有残缺,刀背处凸起形如鱼背鳍。木箱下面有红烧土块和草木灰烬,木箱已被火烧过,整体已严重碳化。
2021年5月,文保人员对三星堆六号坑底部的土样进行了一个分析检测,发现了丝蛋白信号,“证明之前6号坑可能有丝绸的埋藏。”
至2022年5月,考古人员判定第1、2、3、4、7和8号坑的年代为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大致相当于晚商殷墟四期,第5、6号坑年代稍晚,大致相当于西周早期。至于六号坑的木箱是何用途,学界尚不明了。中国考古学会专家表示,六号坑玉刀很有可能是纺织用的打纬刀。
其实三星堆六号坑发现的木箱是棺材,玉刀是鱼刀,亦即虞刀。木箱内的朱砂是用来防腐的,墓主尸身原本不腐,后来被挖出,并且被切割焚烧。本人《归去来兮—-山海经天书解密海外卷》早就指出这一点。
为什么说三星堆六号坑的木箱是被焚烧过的棺材呢?
原因一、六号坑木箱长170cm,宽60cm,高40cm,其长宽高基本是中人身材大小。
原因二、该木箱下面是红烧土和草木灰烬,木箱已碳化,表明此棺被焚烧过。
原因三、三星堆六号坑焚烧棺材的习俗出于夏后氏。
《礼记.檀弓上》说:“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墍周,殷人棺槨,周人墻置翣。周人以殷人之棺槨葬長殤,以夏后氏之墍周葬中殤、下殤,以有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殤。”郑玄注 孔颖达疏 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P177 ”
墍周是什么意思?《管子》说:“左手执烛,右手执墍。”(今本作:右手执烛,左手正栉,有堕代烛。)《管子全译》谢浩范 朱迎平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P724 ) 《礼记正义》说:“墍,烛头烬也。《史记正义》:“《弟子职》云:折烛之炎烬,名方曰墍。”故知墍是火熟者。云“烧土冶以周于棺也“者,谓凿土为陶冶之形,大小得容易棺,故云”烧土冶以周于棺也“也。郑玄注 孔颖达疏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P177-178
因此,塈就是烛之余烬。塈周即于棺之四周焚烧冶土。这正是三星堆六号坑棺材下面有草木灰烬,有红烧土,棺材碳化的原因所在。从这种葬俗看,其显然与夏后氏塈周有关。
这种葬俗,从夏后氏时代一直延续到周秦、两汉,乃至唐代,被西戎继承,西戎即羌氐。
《墨子·节葬下》说:“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 周才珠 齐瑞端译注《墨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p220
《庄子》说:“羌人死,燔而扬其灰。”(今本无,《太平御览.四夷部》有)孙雍长等校点《太平御览》卷七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P405东汉应劭《风俗通》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人,因以为号。孙雍长等校点《太平御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P405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冉駹夷者……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贵妇人,党母族,死则烧其尸。”又说:“白马氐者,武帝元鼎六年开,分广汉西部,合以为武都……氐人……居于河池,一名仇池。……元封三年,氐人反叛,遣兵破之,分徙酒泉郡。”范晔撰 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P2859 唐杜佑《通典》说:“氐者,西戎之别种,则在广汉西,君长数十,而白马最大。或号青氐,或号白氐,或称蚺氐。此盖中国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孙雍长等校点《太平御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P405
由上可知,塈周—-焚烧棺材的风俗广泛存在于川西羌氐中,包括广汉三星堆的白马氐族中。直至唐代,广汉以西的白马氐族中仍然有此风俗。
既然从夏后氏时代,一直到周秦、两汉、乃至唐代的川西羌氏中均有此风俗,那么此棺材中埋葬的是谁呢?其人是什么时代的呢?
此棺材中埋葬的其实是鲧。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一、夏后氏本出于白马鲧。夏后氏,为禹启一族,禹本出于白马,白马即鲧。《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海内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原因二、《后汉书》和《通典》均说白马氐在广汉西,死则烧其尸。白马鲧的羌氐有此风俗。
原因三、三星堆六号坑的棺材无棺盖,表明六号坑墓主是非正常下葬。
原因四、六号坑棺材内壁涂有朱砂,表明葬者希望死者尸身不腐。如长沙马王堆女尸棺椁中就有朱砂,历经二千年而不腐。但是三星堆六号坑死者的棺材最终却被焚烧,这种焚烧行为显然与其涂朱砂的目的相悖。这只能说明三星堆六号坑中的死者是二次葬,第一次下葬涂朱砂,希望尸身不朽。第二次下葬则焚烧了死者尸体。六号坑棺盖被掀开并被遗弃,本身也说明了这一点。
原因五、《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启筮》云: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郭璞说鲧死后,尸身多年不腐,后来被吴刀剖开,化为黄龙。三星堆六号坑的发掘情况与此吻合。
郭璞这段话似乎是神话。其实不是的。这里的黄龙其实是黄能之字误,龙、能古字形近,鲁鱼亥豕,后人误抄而已。而能、熊古字本是同一字,化为黄龙其实是化为黄熊,指鲧死后,其神徽变为黄熊。《楚辞》说:“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蒋天枢校释《楚辞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P184-185《楚辞》又说:“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脩盈?“蒋天枢校释《楚辞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P209《楚辞》也说鲧化为黄熊。《左传》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 左丘明原著 杨柏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P1290《说苑》说:“昔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
https://dushu.baidu.com/pc/reader?gid=4355210940&cid=1568078889《左传》、《说苑》也说鲧死,其神化为黄熊。由是观之,郭璞注文“黄龙”显系传抄之字误。
三星堆六号坑出土的涂有防腐朱砂的棺木,表明葬者原本希望死者不腐,而且此棺中恰恰出土一形似鱼的玉刀。此玉刀有专家说是打纬刀,其实不是的。打纬刀不会开刃,否则织物会被刀刃切断。这把玉刀其实是鱼刀。鱼、虞、吴古语同音可通,因此此形似鱼的玉刀亦即虞刀,也就是吴刀。玉刀刀尖有损坏,表明此刀不是祭祀的礼器,而是实用器,也就是说此刀曾被用于切割。此刀用于切割后被放在六号坑棺材中,又不是礼器,显然是切割棺内物体后被丢在棺材中的。那么此玉刀是切割什么呢?郭璞说吴刀被用于切割鲧的尸体。《吕氏春秋》说:”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其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召之不来,仿佯于野,以患帝,舜于是殛之于羽山,副之以吴刀。”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p735《吕氏春秋》也说鲧被帝舜殛杀,被吴刀切割分尸。
综合郭璞和《吕氏春秋》的记录可知。鲧被杀后,尸身多年不腐,后来被帝舜以吴刀分尸,正合三星堆六号坑的出土情况。
原因六、三星堆遗址其实早就出现了鲧的形象和鲧族图腾。这一点,《归去来兮—-山海经天书解密海外卷》也早有解读。内容太多,此略。
原因七、有信源表明,三星堆六号坑的碳14数据在公元前2100年前,并不是学界主观认为的周代早期。
综上所述,三星堆六号坑必然是鲧的埋葬坑,历史年代在公元前2100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