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是道教的说法,虽然也是人体内部凝结而成,但内丹和舍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除了神话传说和道教典籍记载以外,就没有实物留存展示出来过。
当然,没见到咱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只是为大家梳理一下神话传说中经常提到的内丹的来历,并介绍一下国家许可、公开出版发行的资料中的修炼方式,仅为普及传统文化。至于是不是真实有效,一笑只能说目前就这些资料,咱也不能确保可靠性——毕竟一笑自己也没练过。
从真实的历史来说,远古大神几乎都没有修炼内丹的说法。
只是道家弟子们炼丹老是出不了成果,所以才把炼丹的那一套理论搬到自我修炼上来,把人体当做“丹房”,以心肾为“炉鼎”,以经络为“通道”,以意念呼吸为“炉火”,以精气神为“原料”,在精神意识的控制下,通过周身循环的修炼,把精气神凝为“丹药”——这就是“内丹”,修炼内丹的方法就是“内丹术”,修炼这个功法为主的派别就叫“内丹派”。
东汉以前,虽然有了行气、服气、存思、导引等人体修炼的方法,但还没有正式形成内丹术。只不过汉末魏伯阳写了一本《周易参同契》,专门论述内外丹法诀,奠定了内丹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万古丹经王”。这本书既是现存世界讨论炼丹术的最早文献,又是中国人在人体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智慧结晶,是东汉时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冶炼学发展的里程碑。魏伯阳也由此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丹家,用西方的话说就是世界魔法理论的开创者,啥霍格沃茨、德姆斯特朗、布斯巴顿等都是后来才建立的。
《周易参同契》里面就提出来:内丹炼成后,会在腹中结成“先白而后黄兮,赤色通表里。名曰第一鼎兮,食如大黍米”的“丹”,类似于佛教的舍利子。
不过,这时候的内丹体系还不够完善,东汉道教创立到隋唐时期只能算是内丹学的形成期,又称为早期内丹学。
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崇尚道教,还认了道家创始人老子做祖先,所以道教发展很快。但炼丹的技术跟不上社会对修仙的需求(主要是化学理论研究没跟上,实践经验倒是积累了不少,炸炉都不知道炸了多少次,黄轩、宋茜、王一博主演的《风起洛阳》就用了这个梗),所以道士们就只能另辟蹊径,把炼丹的那一套搬到自身修炼上来,大搞“内外兼修”。
唐末五代时期,被后世称为“八仙”的钟离权、吕洞宾,终于构建起了完善的内丹修炼体系,将内丹推向了发展高潮,被称为内丹学开山祖师。其代表著作是《钟吕传道集》,是经典的内丹理论读物。
五代时著名的“睡神”、华山老祖陈抟发明内丹旨要,被誉为上品丹法。北宋张伯端,也就是《西游记》里的紫阳真人,还把内丹功法改编成诗、词、赋的形式,使内丹术传播得更广。
武当派的创始人张三丰,为啥被称为“老神仙”?不仅仅是他活得久,还在于他是近五百年来内丹成就的大成者,他写的《道要秘诀歌》就是道教金丹文化入门典籍。
简单地概括,唐末五代到宋元,是内丹学的成熟期,又称为中期内丹学。而明清及其之后,则是内丹学的衰微期,叫做晚期内丹学。
至于现在,咱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唯物主义教育,炼丹只能算是宗教活动了。
按照公开的资料,修炼内丹的方法一般如下:
“内丹术”可分为筑基炼己、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炼虚合道五个阶段。
炼己主要就是打坐调息。合眼盘坐,宁心放松,控制呼吸,幻想吸入真气排出浊气。久而久之,腹部及气穴逐渐温暖如春,此为初具丹田之气。
进而两肾火热,精气发动,以意引精气行走带脉。
带脉打通后就开始筑基。
提醒一下:炼己这段时间的练习很枯燥,每天要坚持打坐,每次至少20分钟以上。要有耐心,如果你连我这篇文章都不能坚持看完,趁早别练。
而且炼内丹期间还得控制欲望。道教丹术理论认为:人到了成年之时,由于物欲的耗损,先天之精已经不足,必须采用元气来温煦它,使精充盈,以精养神,使之重返,化为先天精气。
别一开始就想着啥“双修”之类的,那是后面的事,没学会走就想跑?那按照正统的理论来讲就是走邪路。
筑基阶段,就是引导丹田之气过督脉三关(尾闾、夹脊、玉枕)入泥丸,顺任脉降中丹田,再降至下丹田(这些经络穴位名称自己找份《经脉图》看看就明白了),如此循环不已——这叫“小周天运行法”,这和练气功也大致差不多。
一般人能做到筑基这一步就已经不错了,据说这时候全身精力充沛,目光炯炯,面色红润,气足神清,没有武侠小说里面那么夸张,不会成为武林高手,但至少身体状况会改善。
总之,内丹就是内炼精、气、神的生命炼养之道。按照道教的说法,先天底子好,精气神充盈的人可以直接开始练;后天已经耗损的就得靠服食药物炼成的外丹了。
说到这里,一笑郑重提醒:
吃丹吃死了的有很多,成功的只存在于传说中。一笑在这里只是引用一下道教的说法,不代表赞同或主张吃丹。
普通人按照修炼内丹的方法打个坐冥个想就行了,这样风险小,大不了坐着坐着就睡了呗,只要注意别感冒了。这年头只要发烧就得上报,别炼丹不成反被隔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