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在水浒传中,大名府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一百二十回中有十八回都提到了它,杨志、索超、卢俊义、燕青这些大家都很熟悉的梁山好汉都和大名府有故事,大名府是真如其名,做到了大名鼎鼎。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大名这个地方。
之所以在水浒传中出现频率如此之高,是因为宋朝时的大名府的地位实在是太高了,看看它的名号就知道了。北宋时的北京大名府与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并称三大都,同时也是四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之一。有如此高的地位,大名府自然是繁华的大都市了,《水浒》是这样描绘的:“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所以梁山好汉没事就去大名府逛逛。
大名府在哪里呢?今河北大名县城东北方向。大名县隶属于邯郸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我们都知道邯郸的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战国时赵国的都城。
邯郸市临漳县在历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古称邺城,做过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在北方独领风骚数百年。北周末年,杨坚灭尉迟迥后,毁了邺城,之后魏郡(魏州)的治所迁至大名。唐朝建中三年(782年),河北军阀、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的侄子田悦,改魏州为大名府,是大名作为地名之始。
大名县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东邻山东冠县、莘县,南连河南南乐县,西交魏县、广平县,北接馆陶县。大名县处在漳河与黄河之间,漳河、卫河、马颊河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漳、卫河在县北汇流,京杭大运河在大名县东面不远,京杭大运河永济渠流经大名县。古代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上,最好的自然防御条件就是河流了,因此古时的魏州(魏郡)是北方的军事重镇。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魏州有三处码头、八个渡口,水运之利得天独厚,繁盛是必然的。魏州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地位超然,五代时唐庄宗李存勖就是在魏州称帝的,后周开国皇帝郭威也是在大名府起兵,建立周朝的。郭威起兵时,留一个人守大名府,这个人就是柴荣。
五代之前,中原政权还拥有幽云十六州,有地利之险。但晋高祖石敬瑭把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中原无险可守,大名府就成了东京开封府的北方门户。契丹骑兵南下非常方便,宋朝只有重兵屯于大名府,才能阻止契丹骑兵南下。
公元1042年,辽军幽州集结重兵,准备南下“打草谷”。 很多大臣主张和契丹议和,还有主张迁都逃跑。宰相吕夷简认为大名府控扼河朔,号称北门之锁钥,守住大名,就能守住黄河防线,则开封无忧。一旦丢了,就再也要不回来了,绝不能迁都。唯今之计,只有强硬。吕夷简劝宋仁宗在大名府建都,告诉契丹人皇帝准备亲征,断掉他们的幻想。
吕夷简几乎就是寇准再世,如果不是吕夷简,北宋又想卷铺盖溜之大吉了。在当年五月,宋仁宗升大名府为北京,开始修建都城,契丹人果然打消南侵的念头。北宋对大名非常重视,能来大名府当官的,都是朝中一线重臣,如有寇准、王钦若、吕夷简,以及韩琦、欧阳修、宗泽等。《水浒》中也称大名府“城高且地险,堑阔且濠深”, “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
不过,大名府由于离黄河太近,明朝建文三年(1401年),被黄河大洪水淹没了,结束了一千多年的风云历史。如今大名府遗址正在得到开发和修缮,千年古城的雄伟风姿又将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