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大眼睛”主角苏明娟幼年与长大后的样子。图/IC photo
31年前,苏明娟的一张“大眼睛”照片,成为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希望工程”的招牌面孔。当时,7岁的苏明娟是安徽省金寨县三合中心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每学期六七十元的书杂费成了家里最大的负担”。
14年前,刘秀祥带着患病的母亲跋涉千里,外出求学,令无数网友动容。“为了照顾母亲,从初中到大学,我一直把母亲带在身边。”
如今,他们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并且以一个共同身份再次亮相在公众视野——党的二十大代表。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这两位党代表的故事,是对“奋斗成就梦想”的生动注脚。而他们的人生“逆袭”,既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赋予每个普通人更多机遇的写照。他们由受助者转为捐助者、奉献者的故事,更诉说着个人命运、人生价值在时代大潮中展现的韧性和张力。
当年,苏明娟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的乡村生活。她随时面临辍学的风险,因此倍加珍惜读书机会。那只紧握铅笔的手,那双又大又亮的眼睛,透出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期待。
她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国人。希望工程成为当时全社会参与度最为广泛的公益事业,无数人的爱心汇聚,社会各方积极捐助,希望之花开遍每一个角落,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得到改变。苏明娟也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顺利读完了大学,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积极回馈社会。
2022年8月26日,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刘秀祥在课上辅导学生。图/新华社
相比于苏明娟,刘秀祥为公众所熟知的是他“千里背母上大学”的故事。刘秀祥从小学四年级时,就担起生活的重担,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患病母亲,利用周末和假期挖药材、打零工。这般“学习环境”下,刘秀祥也锲而不舍,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刘秀祥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而在这个动人的故事里,是无数好心人搭把手,让刘秀祥有了向上的阶梯和动力。
同意让刘秀祥免费补习的中学校领导,给予他鼓励和支持的大学老师和同学,为他提供优厚工作岗位的企业……我们社会的善意托举起刘秀祥人生梦想,而他个人也用奋斗以成进而“助学走乡村”的执着反哺着社会。
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无论苏明娟还是刘秀祥,他们在接受他人帮助的同时,也在想着如何拉一把同路人。苏明娟设立的“苏明娟助学基金”,到党的二十大开幕前,已筹集了大约490万元,参与建设了5所希望小学。
如今,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刘秀祥身上多了许多身份,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最美教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这是对他10年“助学”沉甸甸成果的有力褒奖。
他们的人生历程,是个体奋斗的成功,也是一个国家走出贫困迈向富强的脚步。而他们受助于人,同样贡献社会,受捐与捐助,相互激荡为社会蓬勃向善的正能量,也是一代年轻人的优秀榜样。
以苏明娟和刘秀祥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人,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洪流,正如刘秀祥所言,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工作者”,以此,擦亮人生,不负时代。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迟道华
校对 /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