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维廉在厦门大学科艺中心进行主题演讲,风趣的讲述风格让同学们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台海网3月30日讯 据厦门日报·开放潮报道 现在,如果要为福建选代言人,很多福建人会把眼光投向“不见外”的老外潘维廉——这位在厦门大学任教的美国人已经在厦门呆了31年,最近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封回信,成为福建家喻户晓的红人。
两度点名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让他深受感动
2月1日,一则消息让大家大吃一惊:习近平总书记给厦大管理学院教授潘维廉回了一封信,祝贺他《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一书出版。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厦门是个好地方。那里是你的第二故乡,也是我工作过的地方,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你在厦门大学任教30年,把人生的宝贵时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这份浓浓的厦门情、中国情,让我很感动。”
习近平表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这些年你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这种“不见外”我很赞赏。我相信,你将会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幸福美好的中国,一个更多造福世界和人类的中国,你笔下的中国故事也一定会更精彩。
回信的消息到达厦门时,潘维廉正在美国休假。潘维廉后来说,那天他起床发现有300多条微信,还有一堆未接电话,他打开微信才知道习总书记给他回信了!
他根本没有料到!2018年12月,潘维廉的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中、英文版)首发,这本书精选潘维廉自1988年来到厦门后,写给美国家人朋友的47封私人信件,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记录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书出版后,潘维廉把书托一位到北京开会的朋友转交给了习近平,还附了一封信,介绍自己是如何讲中国故事。潘维廉说,他送书时没有指望会收到回信。
潘维廉后来形容他收到信的心情“非常高兴和荣幸,也很吃惊!”他说,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习总书记的责任和压力非常重,但他还占用时间给我这个普通外籍老师写信!
还有潘维廉没有想到的。
今年全国两会,3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潘维廉又被“点名”了。厦大经济学院潘越教授是全国人大代表,她的发言是从潘维廉教授作为切入点,谈到了总书记给潘维廉写的回信。
潘越当晚打电话给潘维廉说,习总书记特地问候了潘维廉教授,肯定了潘维廉在宣传福建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向她询问:潘教授现在还有上课吗,身体怎么样啊,年龄多大了?
潘维廉被“深深感动”了,他告诉本刊记者:“我真的是很感动,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但是,他还这么关心我。”
两个新家
厦门是第二个家 泉州是第三个家
在潘维廉收到习总书记回信后,每个见到潘维廉的中国人都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会想送书给习近平?
潘维廉总是要不厌其烦地回答:某种意义上看,是习近平总书记促成此书的撰写。用这位老外的话来说,他和习近平有过两次“机缘”。
1999年,潘维廉患病入住香港一家医院,当时情况非常糟,病痛使他一天天消瘦,也使他绝望,以至于他外国朋友问:如果你侥幸活下来,是否要即刻回家(美国)。
但是,潘维廉说,他当时并不知道他能否活下来,也不知道该去哪里——他不想回美国,又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回厦门可能也教不了书了。
在他沮丧时,时任福建省代理省长的习近平托人带着鲜花前往医院探望,热情祝他早日康复,回到中国厦门“老家”。
潘维廉说,我很意外,完全没想到。他怎么会知道我的情况呢?我只是个老师。
潘维廉回忆说,当时他就感动得哭了。从那天起,他安心养病,下定决心要回到厦门的家,回到中国家人身边。
潘维廉真的回到了中国。两年之后的2001年11月,在福州,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给潘维廉颁发福建荣誉公民证书。晚宴期间,他们谈起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对他和他的妻子说:“你已经写了一本谈厦门的书,那是你第二个家,你也要写一写泉州,那是你第三个家”。
潘维廉说,他让我了解,我不但有机会帮老外(和老内)更好地了解中国,而且,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责任。
这次会面,也让潘维廉成为习近平的粉丝。在晚宴上,他们有一两个小时的交流,潘维廉说,作为领导,他很谦虚,每问你一个问题后,都很认真地在听你回答;而且,我发现他真的很了解历史。我很尊重这样的人,他是能做事情的人。
那次会面后,潘维廉开始更认真研究福建的历史文化,写了不少书,参加电视节目拍摄。他认为,如果没有习近平的鼓励,他可能写一两本书就不再写了。
潘维廉说,他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是新的中国也是新的世界。
一个机缘
被朋友的两个电话推荐来到厦门
从某种角度看,这位美国人来到厦门,也是一种机缘。
在20岁之前,潘维廉对中国一无所知。他参加美国空军,填报志愿是到格林兰图勒,但空军把他送到台湾,他的长官告诉他,当今世界4个人就有一个中国人,他不屑一顾地说:长官,我家有四个人,但没有一位中国人。
这位在台湾的美国人,第一次知道对面的中国大陆,是通过大陆飘去的气球扔下的宣传材料,但他被告知:别看那些东西。
潘维廉上月说,你告诉一位20岁的年轻人不要做什么事,那无济于事。
33年前,20岁的潘维廉在台湾的宿舍里,锁上门,拉好窗帘,从口袋里扯出那些材料。他震惊地发现:大陆人居然跟台湾人很像。他也下定决心,终有一天他要到海峡对岸一探究竟。
不过,等到潘维廉决定到中国大陆的时候,已经过了好几年,那时,他已经结婚,他的妻子苏是位在台湾出生的美国人。他们有了两个孩子,开了一家能赚钱的公司。但是,他和苏还是决定到中国大陆去。
又是一个机缘,他接到从泰国打来的一个陌生电话,那端的朋友问他:听说你要到中国大陆,你听说过厦门吗?
潘维廉说,厦门是什么?
一周后,他又接到一个来自加州的电话:听说你准备搬去中国大陆,你听说过厦门吗?
潘维廉说:有!上周刚听说。
也是在那时,潘维廉才开始了解厦门,得知厦大有个对外开展汉语教育的海外教育学院,而且,全中国只有厦大为留学生提供住宿。
1988年,潘维廉卖掉公司,和妻子带着两个宝宝出发厦门。他没有料到的是,他就此没有离开厦门,他的一个儿子,娶了曾厝垵当地渔民的女儿为妻。
一段岁月
历经30年沧桑巨变让他爱上福建
有一些人不理解这位“不见外”的老外对中国的感情,事实上,《我不见外》是一个很好线索——如果你像这位老外一样亲历这三十年巨变,你可能也会爱上厦门,爱上福建,爱上中国。
譬如说,1988年8月,潘维廉一家从香港登上“集美号”,马上遇到第一个拦路虎:蟑螂。一家人坐了18个小时的船到了厦门,各种繁琐的手续,出入境人员态度傲慢。30多年前,厦门交通令他寸步难行,潘维廉看上一家人最佳代步工具:三轮车。他跑去沙坡尾一家店要买三轮车,老板娘不卖给他,因为她听说“美国经济不好”,担心潘维廉用三轮车载人赚钱,最后,厦大领导写了一张证明:潘维廉教授不会用三轮车载人赚钱,他才如愿以偿买到三轮车。
面包机也让潘维廉用了不少笔墨描写,在厦大的老外无比想念面包,他们到位于轮渡的东海商店买了一台面包机,用了一个月,坏了,想方设法换了一台,又用了一个月,又坏了。
而现在,厦门已经是一个车水马龙与传统韵味融洽并存的现代化都市,中国的其他地方,也都已经面貌一新。
三月,从美国回来后,应厦大团委邀请,他为厦大学生做了一个题为《我30年的中国故事》的演讲,他向“老内”们讲述了这些在他们看来匪夷所思的故事。潘维廉说,以前我总觉得,中国人了解世界,外国人还不了解中国,所以,我要跟外国人讲中国故事;不过现在我发现,一些中国年轻人也不太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变。
他说,习总书记给我回信后,很多人告诉我:你很棒!
潘维廉告诉台下的厦大师生:我只是一个记录者,就像记者一样,记录下中国30年发展,是中国领导人很棒!中国人民很棒!
潘维廉说,我看到现在中国人越来越有信心,爱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国家而自豪。这非常重要,是钱买不到的。
习总书记在给潘维廉的回信中说,他相信未来会更好。
潘维廉说,我也相信!
>>名片
潘维廉教授(William N.Brown,1956年出生,美国人),1988年辞去美国第一证券公司副总裁职务,举家来到厦门,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MBA中心任教,至今已有30年。他是第一个定居厦门的外国人,是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还是中国高校最早引进的MBA课程的外籍教师之一,曾荣获国家外国专家友谊奖、福建省荣誉公民、厦门市荣誉市民等称号,著有《魅力厦门》《魅力福建》《魅力泉州》等多本著作。他时常自豪地用闽南语说:“我是厦门人!”
声音
我看到现在中国人越来越有信心,爱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国家而自豪。这非常重要,是钱买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