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兜底选项:
用好大学的“转专业”制度。
一般来说任何大学,学生在入学之后都可以在大一结束前(具体看学校)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考试、面试等流程自由选择转去学校的可选专业。
当然部分专业转入要求会对考生高考科目有具体要求,整体讲就是纯文科专业转去纯理工科会有一定障碍,但是反过来,理工科专业转去文科一般是可行的。
01
为什么混子哥强烈建议用好转专业制度,而不是介绍如何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呢?
选一个合适专业的重要性不亚于高考取得高分,但这也意味着专业选择失败的成本会非常高。
如果不幸选了一个夕阳行业相关专业,或者专业本身不适合,读四年书会极大地消磨你的自信和心性,
混子哥有很多同学,因为当初不了解专业,就读后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结果大学四年都很痛苦、难过,甚至有人为了专业问题患抑郁症。
更加严重的是,如果这个专业未来的就业不是你想要的,那么你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来修正专业偏差,去转行或者跨界,而这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可是就算我们都知道选择专业很重要,我们就可以做好这个选择了吗?
从底层逻辑上来说,专业选择也就是我们对人生发展方向的一次定位和决策,支撑我们做出这个决策不外乎两方面信息:
一是,个人生涯定位,也就是你究竟想如何定位你的人生。
二是,专业就业情况,也就是各行各业的招聘、发展和收入情况。
个人生涯定位,鉴于我们求学考试的特殊性,一般很少有家庭和学生会主动做一些生涯规划方面的咨询和学习,大家在高考前一般都是埋头读书,只求取得一个高分。
在西方,中学教育早已开展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体验各行各业,从而明确自己兴趣和志向所在。
想在高考结束后一个月内就完成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其实几乎不可能。
专业就业情况。大家都知道2022年最大的确定性就是不确定,疫情这只黑天鹅成为打破原有认知的最大力量。
很多大家一直以为的高薪行业,例如在线教育、房地产,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直接收缩崩塌。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固有的对工作、行业的认知,可能已经远远跟不上世界的发展。
因此,单纯从就业角度选专业,不仅很难了解360行的真实情况,也很难说选专业时候的就业市场,在四年后毕业时,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因此,我们很难从正面直接选择一个“喜欢、合适”的专业,但是我们可以换个思路:
先选出相对不那么反感的专业,然后用最小的代价去试错,一旦发现不适合自己,立刻在大一结束前申请转专业。
这样一来,我们高考填报志愿时候,损失就控制在了很小的范围,我们决策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当决策失误的损失已知且可控时,决策本身就成为了“反脆弱”结果。
而人只有在压力相对较小的时候才能静下心来全面、客观的思考问题。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礼记·大学》
02
具体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对内探索爱好和价值观,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和想从事的工作。
这一步不求非常明确和清晰,只要有一个大概的方向即可。
华为公司有句话说:方向大致正确,团队充满活力。
即使像华为这样的顶尖企业,也很难完全保证自己的战略选择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我们普通人就放下一定要找准定位的执念吧。
人生定位和规划是一辈子事情,也是不断探索和修正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只要我们保证选择的专业在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走,那就够了。
第二步,对外了解行业就业情况。
直接去各大招聘网站,比如智联招聘、51job、BOSS直聘等等网站,查阅校园招聘相关内容,看看都有哪些行业,都有哪些岗位,这些岗位对专业都有哪些要求。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意识到目标工作的其他要求,例如实习和社团经历、证书等等,也有助于把握大学生活努力的方向。
第三步,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尽快阅读学生手册,进入大学后坚持以上两项探索。
对内和对外的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你的价值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而不断改变和丰富完整,外界就业市场更是会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变化,所以要通过多种渠道多方面了解相关信息。
例如,阅读相关生涯规划的书籍,学习相关课程,不断留心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
去向主管就业的老师和毕业年级的学长学姐当面请教,听听看他们对本专业和就业市场的看法。
另外混子哥强烈建议大家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仔细阅读《学生手册》(一般随录取通知书发放)。
里面详细介绍了学习对于转专业、保研等的规定和制度,如果看不懂还可以尽快向导员请教。
先保证自己满足转专业的条件,以上这个路径才能走得通。
以上三步,全部都贯彻了”以终为始“的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形篇》: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做好生涯规划、就业市场了解、转专业制度学习,我们就达到了胜而后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