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清零政策本身争议很巨大,特别是今年以来奥密克戎难以防范的情况下,动态清零本身遭到了较为严峻的挑战。不过应该说,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动态清零其实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并且这种配置方式是相对经济的。
首先,奥密克戎并不是温和的。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统计数据相对可靠的国家)来看,超额死亡的比例奥密克戎事实上与德尔塔变种水平基本相同。因为奥密克戎感染范围远大于德尔塔,因此较低的致死率依然带来了高额的超额死亡。从这个角度来说,奥密克戎本身杀伤力并不低。
超额死亡率奥密克戎与德尔塔是基本相当的
同时,奥密克戎的变种极多,而几乎每一个变种都会免疫逃逸,比如现在新加坡主导的XBB变种,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毒株。因此,所谓“群体免疫”策略是完全无用的,甚至疫苗也无法避免被感染。高频率反复感染之下,人的免疫系统很可能无法有效恢复,这也导致了很大的潜在风险。如果大部分人群因为反复感染免疫力下降,我们不确定会不会杀出新的更致命的病毒来。乌干达现在埃博拉病毒再度出现,可能不是一个好征兆。
因此奥密克戎其实很危险,甚至其危险性是隐蔽在长时间内的。我们个人当然希望它真的“温和”,然而很可能事与愿违。
其次,如果承认奥密克戎并不温和,那么防疫就不能松懈。动态清零之所以是经济的选择,是因为其能避免大部分人被感染,从而做到预先防范。早在2008年时,国家“九五”攻关研究表明,在预防上花1元钱,就可以节省8.59元的药费,还能相应节省约100元的抢救费、误工损失、陪护费等。这一研究也是一种常识,只是很显然西方因为面对新冠肺炎做不到,所以常识被很多媒体和专家忽略了。
现在国家还能承担新冠肺炎的免费救治、免费核酸,关键就在于目前感染的规模始终较小,还处于财政可以支持的范围内。即便是核酸,事实上大规模核酸对于核酸检测企业来说利润率很低,之前曝出来利润很高的几个医药企业,主要利润恰恰来自于出口抗原检测试剂,主要出口对象恰恰是美国。在中国,事实上不存在一些人臆想的那种足以绑架公共政策的“核酸产业链”,因为大规模核酸恰恰是医管局疯狂压价的重要理由。
相反,一旦放开,国家财政从救治和检测中退出,届时这些成本就要转移到个人身上,那么核酸上花费的1元将变成个人身上的8.59元,以及重症患者的100元开支。哪个划算其实是比较明显的。如果考虑到放开之后几乎肯定出现的医疗挤兑,个人认为节约的开支事实上比这里的预估还要高。
所以,如果能够清零,那么自然最好是清零。这意味着中国可以避免更多的医疗费用、后遗症恢复费用开支,也可以让中国人拥有更少的被感染次数带来的更为健康的身体,从而也确保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稳定。
动态清零作为全社会的防疫体系,自然也会有巨大的经济后果。这种后果一般来说很复杂。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一系列后果正面负面都有。
负面的后果就是人员流动大量缩减,导致交通运输、物流、旅游、会展等经济陷入衰退。此外,还有封控带来的停摆损失。如果封控上升到全城静默,那么损失会非常巨大,并且是全行业的。我们在4-5月就看到了上海疫情带来的巨大影响。中国国内消费难以提振,这基本上可以确定。
但是正面效果其实也不容忽视,因为最终全城静默的城市并不是那么多,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依靠常态化核酸来支持社会的可控流动,经济中心城市也更多地用精确封控取代动不动的静默,从而确保大部分产业的正常运转。同时,对于制造业来说,动态清零可以避免生产出现关键部门缺乏技术人员而停摆的情况,相对于日本、德国这些制造业中心国家,中国的生产其实是相当稳定的了。中国也能保有较为健康和稳定的劳动力规模,不至于出现较大的缺工问题。
正面效果也是损失,但损失确实相对较小的。
这种结构也意味着很多。比如中国国内消费难以提振,确实周边国家能享受到中国市场红利的份额就小了,中国的国际化也会受到拖累。但是另一方面却是,中国制造业仍然继续扩张全球市场份额,因为供应更为稳定,并且这种稳定供应甚至降低了全球的通胀压力,避免全球经济陷入更大的动荡之中。当然,人员跨国流动减少倒也大幅度降低了中国在服务贸易上的长期逆差,扩大了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顺差,其实也并非全是坏事。
如果有人觉得国际化就是外国人进来,中国人出去,那这种理解实在是太幼稚了。很大程度上,动态清零政策保护中国在后疫情时代里有更强有力的本钱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如果奥密克戎这种变态般的反复感染最终开始体现在今年北半球冬季超额死亡规模上,并且最终作用到劳动力市场上,那么真正的经济问题才会浮现。当然,这里面也是有概率的,只是说如果草率地认为奥密克戎不致命并马上想要放开管控,这恐怕才会真的丢了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