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播者角度微博传播的优势分析
01(一)传播主体多样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者主要是传统媒体,即精英人士,普通百姓若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需要将自己的稿件送给编辑审核,经过漫长的等待当编辑审核通过后,才有机会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使自己的意见在有限范围内得到传播。但是在进入微博时代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任何人想要发布信息,准备工作只需下载微博app,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实现“发声”,随后只要在微博上有账号的人都可以看见这条信息。微博使人们信息表达更加方便和自由,削弱了传统媒体对于信息发布的控制力。
微博的这种特性改变了传统媒体对于信息发布的垄断地位。从主观上来说,相较于“被人批准”公众普遍更偏向于“自由发声”;从客观上来说,最多140字的表达空间,只需要简单的组织和构思就可以发布一条微博,降低了对于发布者知识的要求水平,再加上微博便于操作的优势,增添了让底层人民接受的可能性,促使他们也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增加了传播主体社会层次的多样化。
(二)话语权的转移
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掌握着公众的话语权,但是在进入微博时代,也可以被称作“自媒体”时代,只要你想,人人都可以发声。因此伴随着微博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的话语权逐渐降低,相反微博的话语权不断上升,微博热搜的每个事件都会激起人们的广泛的关注,某些报纸甚至要根据微博热搜的话题来安排稿件,二者的主次地位发生了转移。传统媒体逐渐丧失了在事件中的话语权。
同时由于传统媒体信息发布需要经过一系列流程,所以常常在事件发生很长一段时间后媒体才会向公众发布,导致人们无法及时获得事件的最新进展,那时由于人们没有获取信息的替代工具,所以只能被动接受,而微博的出现使这种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个人可以撇开报纸独自发表信息,信息编辑完成后不需第三方审核就可直接发出,公众逐渐掌握了发布消息的主动权。让一些在传统媒体时代“失声”的阶层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对事件的看法建议,人们的平等意识逐渐得到加强,使社会表达更加完整,。正如哈贝马斯曾经提出的“公共领域”一样,微博用户可以在一个共享的空间当中平等的交流,所有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去提出想要探讨的话题,并对别人的观点加以质疑,不受到任何外在力量的影响。
(三)“把关人”角色发生变化
“把关人”理论由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在《群体生活渠道》一书中首先提出。在传统媒体时代,“把关人”指的是大众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他们控制着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决定着我们最终与哪些信息见面。但是在微博时代,承任“把关人”角色的不再是传统媒介中的工作人员,而是在微博中发布信息的每个个体,他们就是这个社会的“把关人”。
从输出角度看,受众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微博浏览相关信息,在发现信息符合心意可以一键转发或评论,若觉得信息不符合口味,可以一点取消推荐,实现了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无法体验的主动性选择,即互动性,同时满足了“把关人”的个性化性格;从输入角度看,在微博平台,他们发布的每一个消息都经历了一次自身的把关,即自身不想公开内容,或不符合自身想法的信息是不会由他们主动发出的。
(四)“议程设置”效果减弱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它提出了一种观点: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在新媒体时代尚未到来之前,传统媒体正是利用这一理论来为受众营造了一个“拟态环境”,在这个“拟态环境”中所有的信息均来自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他们决定了受众思想的内容,进而影响了受众的行为。但是,进入微博,这个信息交流的大市场,传统媒体再想营造一个“拟态环境”无异于痴人说梦。在这种背景下,受众直接接触各种信息,甚至可以亲临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传统媒体只能改变策略,从传统的“控制”转向现在的“引导”,引导大众按照他们期许的角度思考,但是微博上信息更新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言论,因而受众极容易接收到与传统媒体立场相反的消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基本上丧失了对公众思考内容的把控。
二、传播者角度分析微博传播的劣势
(一)用户草根化
另一方面,传播者层次的多样化导致整体知识水平被拉低,这一结论可以用一些数据作为佐证:在今年6月份中国网络信息中心颁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中国网民以10-39岁为主,占总体的72.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比重最高,占到29.7%,我国网民依然以中等学历为主,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整体的11.6%。
首先,从年龄角度看,20-29岁多为青年人,缺乏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社会经验,责任意识不够强烈,只凭借着一股热血在网络上指点江山;另外,从学历方面看,在微博上获得新发语权的这批人,他们的知识储备太过浅薄,也没有受过专业的新闻、媒介培养,虽然微博的到来使他们直接获得了权利,但他们却没有合理利用的能力。现在不是他们在利用微博,反倒是微博在利用他们。
面对突发事件,缺乏冷静的判断,无法独立思考,没有对事实真相的辨别能力,人云亦云,不仅导致“舆论反转剧”频频发生,也对社会安全产生了极大的隐患。
(二)文化界限被打破
在传统媒体时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是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虽然一脉相承,但是二者各自向左右延伸,各搞一套,相安无事。微博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微博以它独特的容纳力吸引更多的人融入这个文化交流的大染缸中,各种文化碰撞交流,打破了文化间的相互壁垒,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使文化间的矛盾暴露无遗。
1.不同文化间相互批评
大众传播的偏向从之前的精英传播向现在的草根传播转变,二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同时出现在公众面前,精英文化以“雅”来推行自我的人生观念寻求“信众”,而大众文化以“俗”来展示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吸引“大众”,两者文化宗旨全然不同导致现在网络上两种文化相互批判,精英觉得草根文化低俗,草根觉得精英文化不靠谱。
2.“泛娱乐化现象”盛行
文化界限的模糊同时带来了现在的“泛娱乐化现象”,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在各大电视台综艺盛行现象中发现端倪。商业的本质就是为了追求利益,当一档综艺能吸引较高的收视率带来丰厚的利润时,自然有人前仆后继。而综艺收视率爆表的背后又反应了什么呢?收视率高,代表观看人次多,象征着受众的普遍欣赏水平。综艺大行其肆这一现象在微博盛行的近些年尤为突出。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对比主动历经困难得到的乐趣,人们普遍倾向于接受被动轻松的乐趣。而且相较于精英,社会上更多的是平民,在同一文化环境中,“同化”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意见领袖”失职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意见领袖要对追随者产生影响力,不仅要信源广阔,还要有较强的读码、释码能力,在某些专门的问题上要有较多的研究和较广阔的知识。微博中的“意见领袖”更多的是各位娱乐明星以及一些大V博主,这些人坐拥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粉丝。客观上来说,他们自身的学识以及对事件的辨别能力不足以支撑他们的影响力,在很多大事件方面,“意见领袖”因为判断失误,不仅没有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反而传播虚假信息,造成社会动乱;主观上,由于这些“意见领袖”不是传统时期的组织,是以个人为单位,面对经济利益诱惑,缺乏抵抗,为谋求私利甘愿做“墙头早”,导致微博舆论环境乌烟瘴气。
同时,“泛娱乐化现象”造成了这些意见领袖的出现,但是,这些意见领袖也加剧了“泛娱乐化”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