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充实从何来? ——解读江西南昌新建区的农业丰收密码

仓廪充实从何来? ——解读江西南昌新建区的农业丰收密码

新建区石埠镇田垅村千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田,农民正驾驶收割机收割。熊家福 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丰收的时节,总是令人特别喜悦和期待。走在广袤丰盛的江西南昌新建大地上,我们看到了稻穗迎风招展的片片金黄,看到了莲藕破泥而出的清香四溢,也看到了鱼虾起水的活力四射……这是新建区农业产业不断发展的丰收,是村容村貌生活环境不断焕新的丰收,更是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丰收。

战灾保供 广袤沃野好“丰”景

稻田金黄,这是新建区农业丰收的颜色。

位于鄱阳湖南岸的新建区,粮食总产量10亿斤,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2022年新建区粮食播种任务117.81万亩,其中早稻播种任务43.01万亩。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18.56万亩,其中早稻已播种面积43.81万亩,早稻丰收已成定局。“今年早稻平均亩产量860斤,比上年微增。”新建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喻为齐介绍,目前中稻完成播种面积24.83万亩;晚稻完成播种面积43.49万亩;杂粮完成播种面积6.43万亩。

然而,丰收的过程并不像数据呈现的那般理所当然。春耕时节,新建区受到疫情影响,夏季又面对严重高温干旱挑战,抗旱减灾、抢收秋粮仍是一场正在攻坚的硬仗。面对种种不利因素,新建区以拼搏之姿,全力稳住农业基本盘。

年初,新建区整合省市粮食生产专项资金及产粮大县奖励资金5000余万元,全部用于粮食生产薄弱环节,调动农户积极性。新建区既向面积要潜力,还向单产要潜力,全区建设了1个万亩示范方、10个千亩示范片,每个乡镇还建设1个百亩以上示范点,通过创建省市区2.8万亩样板田示范引领,有序推进全年粮食生产。千亩百亩示范田全部种植优质水稻且统一机插,经专家对示范田测产测效,比普通田每亩增产稻谷150斤以上。

扩种早稻的关键在育秧。新建区通过集中育秧、统一栽培技术、统一防治病虫害等方式确保水稻丰产丰收。全区有387个主体参与早稻集中育秧,秧田面积1556亩,育秧移栽面积达14万亩,早稻机插率达27.5%,位居全省首位。目前,新建区正在建设13个大中型育秧中心,预计年底完工。

2022年3月突发疫情,新建区多措并举切实做好疫情期间早稻生产,积极建立农资“点对点”保供运输绿色通道,组织党员帮扶队助耕助种,发动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耕代种,服务面积达4.8万亩。

7月以来,新建区出现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全区投入抗旱资金5089万元、抗旱人数25026人次、机电井2352口,机具设备4806台(套),千方百计通过蓄水、节水、抽水、送水、管水、找水等措施,确保滨湖区域稻田不减产,丘陵区域稻田少减产。

在昌邑乡伍喻村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伍建红的300多亩中稻迎来丰收。虽然持续干旱,但由于政府抗旱措施得力,他的中稻和晚稻几乎没有受到旱情影响。

提升颜值 乡村如画满目新

随着新建区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三年行动的火热开展,农村环境越来越美。在石埠村谢家共同富裕样板村,狭窄的村道得到了拓宽,柏油马路通达全村,原本杂草丛生的空地打造成了休闲健身场所。清爽整洁、环境优美的村庄让人耳目一新。“以前村里乱七八糟,垃圾杂物随处可见,泥巴路坑坑洼洼。现在不一样了,住在这里好舒服!”谢家自然村村民张小妹说。

2022年以来,新建区重点打造3个乡村振兴示范区(梦飞田园示范区、蓝泥湾示范区、丰产河示范区),完成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57个共同富裕样板村、11条主干道沿线环境提升项目,让农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

临近桃花岭的溪霞镇甘舍下屋自然村,民居干净整洁,散发着新农村的美丽生机与活力。今年以来,溪霞镇在下屋、老屋、上屋自然村共拆除空心房、猪牛栏、旱厕近5000平方米,清理门前屋后垃圾杂物60多处。通过对农户房前屋后环境的提升整治,农村面貌由“脏乱差”变身“洁净美”。

乡村变美了,农民的钱袋子也跟着鼓了起来。在新建区,“美丽转身”的故事俯拾皆是——

走进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象山镇河林村,金黄稻浪里,收割机来回穿梭,一粒粒稻谷尽收其中,丰收的喜悦荡漾在农民的脸上。河林村聚焦休闲旅游特色产业发展,已建成1600余亩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科普教育、采摘体验、餐饮服务、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园,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石埠镇西岗村的梦飞田园芦笋基地,一个个新的现代化种植大棚拔地而起。芦笋可以加工成酒、面、茶叶等,产品在市场上很抢手。梦飞田园休闲观光游也吸引了不少南昌及周边乡镇的游客。游客可在大棚里采芦笋,在小木屋内品芦笋茶、尝芦笋宴……该基地还将打造30亩芦笋科研试验站、3000平方米芦笋透明加工厂,做大做强芦笋产业。

多元格局 绘就特色产业图景

走进联圩镇联庄村的澳洲小龙虾工厂化养殖项目基地,只见工作人员正忙着收虾笼,一派丰收场景。养殖基地于4月投放第一批虾苗,8月起陆续上市。技术主管任一告诉记者:“200亩的养殖区域预计产量达10万斤,年收入能达到500万元左右。”该基地建成后吸纳了周边不少村民前来务工。联圩镇厚洲村村民涂志佑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不用外出打工,家门口就能就业,一年工资有6万多元。”涂志佑说。

再来到联圩镇渔民转产就业基地的高标准大棚里,一排排绿油油的黄瓜映入眼帘,长势喜人。退捕渔民涂继广和村民们正忙着绑扎秧苗,基地一派忙碌景象。

自从鄱阳湖实行禁捕以来,联圩镇立足资源优势,鼓励渔民成立农业合作社,以“入股分红+就业收入”的方式投资建设渔民转产就业基地,并在土地流转、项目申报、资金倾斜、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把蔬菜产业打造成渔民退捕后持续增收的致富产业。谈起退捕后的收入,涂继广高兴地说:“鄱阳湖禁捕以后,我们渔民生活水平并没有下降,去年蔬菜基地流转土地1200亩,今年又扩大了400亩。”

农业产业联结农民最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最快。新建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其中藠头产业加强补链、强链,生鲜藠头已挺进广州、深圳市场,和平食品、黎明农业等加工企业精深加工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区葡萄种植面积超6000亩,畅销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环鄱阳湖小龙虾产业集群培育了以联圩、昌邑、象山、铁河等沿湖乡镇为主的稻田综合套养小龙虾产业,全区小龙虾养殖面积达7.6万亩,产量1.2万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63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10-10 17:30:37
下一篇 2022-10-10 17:30:58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