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离顾客越来越远
我在做经营时,遇到第一个问题就是,很容易忽略顾客。你开始可能会比较愿意,所有的思考都是来源于顾客的,但是做一做之后就会发现顾客跟你没啥关系了。
比如很多老师都认为,让学生学到东西最重要,但是做了多年老师之后,形成两个习惯:第一,习惯于告诉你他研究的东西,没有琢磨学生需要的东西;第二,坚持他的很多判断,比较难倾听别人对他的不同意见。当老师如果陷入这个境况,就离学生相对远了。这是蛮普遍的现象。
如果我们经营按照这个方式,就会偏离经营的主线。
职位越高、拥有决策权越高的人离顾客越远。
我不担心创业企业的管理者、企业家,因为他们是在市场里打出来的。我比较担心的是当企业到一定程度,遇到的挑战不是市场不行,不是企业没有机会,很大程度是因为你的决策层离市场比较远。
评价一个企业是不是活得久,检验标准很简单——是不是能跟顾客一起成长。
企业家需要跟团队讨论:你是否拥有年轻的顾客和新顾客?你的新客户开发占比多少?
当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企业的可持续性就会出问题。
2. 离员工越来越远
我在管理沟通中做过非常多的调研,发现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基层员工告诉我,往往他们需要高层管理者的时候,会发现高层管理者距离他们非常远。
当高层距离基层特别远,其实就很难让基层员工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
拿破仑在滑铁卢一战中彻底失败,他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很久没有跟士兵一起喝汤”。
这说明,管理层要让大家为共同目标去工作,就应该有一个与员工沟通的有效方式。
3. 需求强度减弱
在一家公司里,如果你是基层经理,你的发展水平和经验告诉你,可以争取更高的职位,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这个基层经理人就会提升自己的需求。
但是如果已经在高层管理者团队中,发展水平和经验告诉你,继续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甚至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的需求强度就会减弱。
所以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们在团队中的经验和发展水平两者的平衡。个人成长需求、团队中的经验、发展水平,三个需求会同时展开,如果不注意这件事情,他可能就会放弃一个需求,尤其放弃成长需求的时候,对公司就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关注到核心员工的发展水平和团队经验,因为这些因素决定他们的需求力量。如果他们认为没有可能上升和发展的时候,企业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原始动力。
4. 思维转变困难
变革、转型最大的难题是领导者自己的思维方式,你的思维和经验是最难改变的。
有些领先的企业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其实他对技术的理解,他的资金能力,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其实是具备的,很可惜的是,他还是把资源放在最厉害的传统业务当中,当他不理解这种改变的时候,就会出现我们说的危机。
我们都非常习惯要稳定性和安全感,因为没有一定的稳定性,我们实际上是没有办法获得绩效的。所以大量的管理者不愿意打破原有的格局,也不愿意改变自己。
但是我们现在遇到的外部环境就是不确定的、不稳定的,你想要稳定性、安全感也不太可能,所以一定是先改变自己。
面对新挑战、新问题,我们需要把原来的经验先放下,因为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走不到未来。我鼓励大家持续学习,不断重构知识体系,因为学习是一个特别好的清零的过程。
我在企业中做企业文化时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我们接受新东西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如何能把旧的观念清理掉。
5. 关注业务而忽略了团队
朋友向我描述一次参加私董会聚餐时的情景。
有人抛出一个犀利的问题:“老板私底下总抱怨团队跟不上,对的人招不来、留不住,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马上就有人意会,直言不讳地说:“企业家太抠了呗!”
这个回答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朋友点评道:主持私董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老板一上来提出的问题多为业务问题,如怎么转型,怎么开展新业务,销售额如何翻番等等;接着往深里挖,常常变成了团队问题,人不给力,再对的战略也实现不了;再挖,就挖到了老板的内心——原来是人性使然。
在很多人看来,不同的老板境界会不同。
真的是老板的境界问题吗?或者说,境界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比如一家行业龙头企业的市值被行业第二逆袭,行业第二的老板祭出一记狠招,以极便宜的价格向管理层和骨干员工出售了近一亿股股权,人们纷纷称赞这位老板有胸怀,格局大,失去市值领先地位公司的员工也巴望自己老板来这么一手,但理性的商业考虑和领导者的不同风格,决定了这位老板没有跟风。
你怎么评判这两人?行业第二企业的老板境界就一定比行业龙头企业老板境界高吗?我们并不认为如此,因为这里有很多影响的因素,所以你会发现,所谓的“境界”问题,是需要在现实环境条件下去理解。
如果一个问题,在现实中和理想中是两套逻辑,一路拧下来,岂不都是一个个纠结?
只有我们对问题本身达成认知共识,关于人与组织的管理问题才可以逐一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