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鱼谈教育
高考,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考上了大学,意味着以后会有良好的职业前景;要是没有考上大学,可能寻找工作都会一波三折,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高考如此重要,让很多人都不敢等闲视之,要说对高考最执着的人,四川54岁大叔梁实一定榜上有名,从第一次高考算起,已经参加了26次高考,但他的高考分数始终与四川大学依然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梁实一直都没有放弃,有人认为他执拗,也有人佩服他的坚持。
其实,向往大学的可不止梁实一个人,今年,来自湖北的鲁新林大叔,52岁成为了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新生。与梁实不同的是,鲁新林之前读过大学,如今病退之后读大学,属于第二次读大学。
52岁大叔成为大学新生,有人说浪费教育资源当今社会,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迭代很快,以前普通人学不到的大学知识,到了现在可能已经变为常识,如果不及时“充电”,个人的知识储备就会捉襟见肘,知识面和认知可能都会跟不上。
对于这种情况,有的人没有任何危机感,但鲁新林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对此有着更深的认识,尽管已经退休,但他没有选择安逸的退休生活,而是重新来到大学求学,学新的知识文化和技术。
一个52岁的退休大叔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不管怎么看,都是“学无止境”的典范,甚至比很多青年人还上进。但有的人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大叔浪费教育资源,占了年轻学生的名额,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
52岁读大学浪费教育资源?本人回应来了认为大叔浪费教育资源、占用名额的人,我总结了一下,他们是这么想的。
原因一,大叔已经52岁了,读完大专就是55岁,已经没有职场优势,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继续读大学没有用了。
原因二,高校的招生名额是有限的,鲁新林读过大学,如今又来读大学,等于挤掉了一个考生读大学的名额,占用了别人读大学的机会,应该将机会留给年轻学生,发挥的作用会更大。
原因三,什么样的年龄,就该干什么样的事情,过什么样的生活,52岁读大学,与年轻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可能会彼此尴尬。
网上说自己浪费了教育资源的观点,鲁新林大叔看之后回应了这种说法,他对上观新闻的记者说:这是一种误解,很多大专高职院校完不成招生计划,国家也在倡导学习型社会,青少年要学,难道我们中老年人就不学了?
大叔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既然有些高校都完不成招生计划,中老年人又想学习,中老年人读大学,算是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活到老,学不到不是一句空话,大叔是在践行这种理念。再说了,他读大学并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充实起来。
国家没有限制高考年龄,浪费资源无从谈起说大叔浪费了教育资源,占用高校名额的说法,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也无从谈起。
第一,国家很早就取消了高考25岁的年龄限制,也就是说,不管你年龄多大都可以参加高考,等于把大学的门向中老年人敞开了。
事实上,鲁新林不是唯一的受益者,今年,山东54岁的潘喜梅阿姨,同样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成为了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新生。
第二,因为高考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对于高考次数、复读次数并没有太多限制,这也是广西考生唐尚珺能够复读13年的原因所在。
说起来,鲁新林大叔重新读大学,与唐尚珺还是有本质区别,唐尚珺填报了高考志愿不去报到,继续选择复读,鲁新林大叔只是被一所专科学校录取了,但他没有嫌弃,而是选择了去报到,甚至还有专升本的打算。
第三,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专科学校,在湖北,其历史类和物理类的投档分数都是351分,鲁新林大叔考的是历史类,高考成绩是411分,超过投档线60分,作为一个放下书本几十年的人,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还是不错的。
高考这样的重要考试和公平,一切以分数说了算,如果18岁左右的人专科学校都考不上,考不过52岁的大叔,就别说人家占用名额了,就算给你这个机会,可能也学到什么东西。
别纠结别人的年龄,也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努力高考的压力和紧张感,想必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清楚。
鲁新林大叔上了年纪,身体也不是很好,他之前读的是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工作一二十年之后,重新拾起高中课本,中间已经过了几十年。
人的精力和记忆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想考上一所大学有多难?明知有困难,但他没有放弃,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就凭这一点,就堪称青年学生的榜样,其好学精神也值得我们肯定和鼓励。
人生路上,求学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型社会,学习也不分年龄大小。
只要心中有读书的想法,年龄多大多不算晚,怕就怕年纪轻轻就不再阅读,也不再学新知识和技术,认知出现局限,知识面也得不到扩展,这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去纠结别人的年龄,也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努力,换成是你,做得未必有他这么好。
这样一个有梦想、渴望求学的大叔,他的勇气,敢于冲破年龄界限和实现梦想的决心,不是更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