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山村石塘

秀美山村石塘

文/严健

操场乡西北部的县界附近镶嵌一颗璀璨的明珠,即石塘自然村,以她命名的行政村也有数十年的历史。这里主要讲石塘自然村的地理人文历史故事。

石塘东、北、西三向为山,南为一相对狭窄且低的田地,即出口南大门,外貌大致如同一平躺不规则的U形,只是U形的口子较窄而已。因周边都是较陡峭的石壁,中间形成一块不大的盆地,状似塘而故名。整体地势北高南低,而东面的山脉比西面的山脉更高耸雄壮,村子依着东边山坡而建。东、西两山脉如同两条龙,西边的山脉中间像蛰伏的龙,从东面的村子看过去西龙显得低矮,祖先们认为盆形有缺关不住财,有泄露财富之虞,便在西边山脉低矮的一线栽了逾千株柏树,形成一条长数百米的绿色屏障,使石塘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盆形塘地,就像一聚宝盆。由柏树而成的绿屏虽是人工所为,但绿屏融入相依的环境异常漂亮且具特色,成了石塘千百年来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上世纪中后期因建集体粮仓、学校和村办公楼等,陆续把千余株青翠柏树砍伐,至今只剩东面村中的两株千年古柏,叶子青翠,树干直径愈米,但躯干相当部分裸露无皮,见之便知其饱经岁月之沧桑,它见证了石塘的历史,有厚重的人文精神,被村民当作保护神而崇拜,近年县林业部门列为挂牌保护树木。

秀美山村石塘

石塘,有着悠久的历史,现有人口近千,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姓钟,且为一公祖孙。他们的远祖在史上非常著名,同观光钟姓一样,均是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的后裔。钟绍京五世孙钟传(834一906)居今上高末山九峰。少时不事农桑,家贫负贩为业,年轻膂力过人,好射猎。一日,与亲友会饮,大醉而归,途经山谷遭老虎袭击,此时钟传酒力方盛,胆气弥张,赤手与虎搏斗,老虎从后猛扑两前足扒在他肩上,他即用手掐着虎的脖子不放,并用力往上撑,使虎口咬不到他头部,人虎相持了好一阵。家人见钟传日暮未归,仗剑寻之,见他与虎相持,便挥剑将虎杀死。可见其体魄与勇猛。唐晚钟传为乡兵小校。王仙芝起义,其部将柳彦璋攻克抚州,钟传率近万乡兵攻下抚州,被朝廷授为剌史,中和二年(882)他驱逐江西观察使高茂卿,据洪州(南昌)被任命为岭南节度使,累拜检校、太保、中书令,爵颍川郡王,封南平王,主政江西达三十年之久。皇上赐宅袁州郡西北化成岩,并建造王府第。薨后谥“忠武王”。钟传生有八子:匡衡、匡时、匡演、匡国、匡正、学淳、学渊、学海。分宜唐时为宜春东境,尚未立县。唐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诸侯割据,天下混乱,钟传孙辈开始陆续离开化成岩王府第,徙居他乡。其中长子匡衡的儿子邱石迁居分宜弓江;次子匡时的儿子邱山移居分宜观光;三子匡演儿子邱阜徙居分宜文标乡钟家湾;四子匡国儿子邱海落户分宜大龙;五子匡正的儿子邱冈的后裔迁万载双桥的深塘,南宋绍兴年间(1131一1162)后裔高华由深塘迁至石塘开基。算起来钟氏在石塘已定居了八百六十余年,可谓久也。六子学淳、七子学渊和八子学海的后裔分别定居宜春、分宜兰盘的牌楼、焦坑、玉堂下和上高的利石等地。

宋绍兴年间钟高华携妻和部分儿孙从邻邑万载双桥之深塘徙居石塘,在东侧龙脉的山麓建房,适应了一些年头,感觉此地是可长期生息繁衍的地方。便要留在深塘的儿孙也搬来合在一处,并在龙脉的半坡做屋,屋址高于先来的兄弟的房子,大家把先前建房的叫下屋,后来做屋的叫上屋。数世后下屋又分上楼与下楼两房,上屋也分砖厅下和西边两房,逐渐形成了石塘钟氏族脉的架构。后来上下两屋各建一祠,均是上、中、下三进的砖木结构祠堂,祠堂很普通面积也不大,比较特殊的是两祠都是中进宽大,像一个大肚子,据说寓意钟氏族人要肚量大,像宰相一样肚里能撑船。为何钟氏先人要将村子建在东侧山脉半坡和山麓呢?这是因东侧山脉村址处自成一小弧形,看似如圈椅,背倚高耸的龙山意味靠山大且硬固,屋背为龙山的第一高峰叫凤凰顶,彩头颇佳,但愿出的人有人中凤凰。凤凰顶往南延伸,有一高坡叫羊牯岭,至南端的高峰叫天门顶,这些山峰集合起来看,就像一只巨大欲飞的凤凰,所以村子背的山岭又称凤背上,村庄伏在欲飞的凤背上,冀望村子会飞出金凰。

秀美山村石塘

秀美山村石塘

秀美山村石塘

石塘因历史悠久有不少有趣的传说,一些老者常向来村做客的人,讲述他们口口相传的故事。相传石塘的东、西两条山脉是夫妻龙,东侧高耸雄壮为公龙,西侧低矮的叫母龙,每至半夜三更两龙头会相拥接吻而眠。两龙头很具特色,都是内为陡峭山崖,外为逶迤山坡。东侧龙头山即天门顶,因山下有不少樟树称之为樟山壁,西侧龙头山叫南边壁。两座龙头山就像两扇大门,白天开着,深夜关闭,人称“夜合山”。两山之间称之为龙门。站在两龙头山顶远眺前方,高岚、杨桥尽收眼帘。老人讲只要樟山壁自然滚落一石,当年石塘就能考取一名秀才或官员。但是夜合山数百年前就不合了,只因一万载风水先生经石塘外出谋生,数月后回家走到龙门前时已近子时,本想到石塘借宿,但走到樟山壁脚下时原来的路找不到,就在樟山壁里打转,怎么走也走不出去,人越走越累又渴又饿,实在走不动,无奈只好在树蔸下休息了一会儿便睡着了。醒来一看自己就睡在大路边的树蔸边,他四处打量思索一番,顿悟到原来东、西两座龙头山夜里会合在一起,再仔细观察了两山之间的田里看到两眼大泉水,一眼偏西一眼偏东,很像龙的眼晴或鼻孔。发现这个天机,恶从心生,他暗下决心要报夜宿山野之仇,让两龙永远不能夜合。便找到石塘的族长讲,我在你们村过往无数,发现南出口的田里有两只药碗,就是那两眼冒水的泉眼,长此下去村子会灭亡。族长听后露出惊讶和忧虑神情,忙问先生有何良方?风水先生神秘地在他耳边轻言:你要人挑几担石灰分别倒入两眼泉中,慢慢这药碗就会失灵,不再对村子构成伤害。族长按嘱行事,石灰入泉眼后,不久就开始向外冒桐油一样的黄水,持续几年才止。从此两龙头山再也不夜合了。在樟山壁与南边壁之间的田里,有一形似马鞍的巨石,人称马鞍石。相传石塘的天上是一条来往上高、万载、宜春的天衢,常有天马飞来行去。一日有匹天马在通过这一衢段时遇到一匹异性骏马,无比兴奋,翩翩起舞耍起马戏,一不小心将背上的马鞍抖落下来,马鞍飘然坠落在田里,瞬间长成青石,外形没有大的改变,就成一巨形马鞍石,至今静静躺在田间。石塘屋背的山坡有一处叫羊牯岭的地方。相传村里的下楼有一个叫财八的人,勤俭治家,善于理财,经几十年的奋斗累积了巨大的财富,号称“家有良田千亩,仓有储粮万石”,是位远近闻名的大财主。财八心地善良,体贴关心下人,他为了解决长工们的洗澡不便的问题,特意花钱请人在家旁建了一个大池子,用地下涵管将山泉水引入池内,让长工们洗澡。下人们都把东家的关怀记在心里,做事从不偷懒,并把东家当自家。财八为富有仁,常帮人解困,特别是荒年开仓借粮救济周边饥民,借粮不收息,待丰年再还。但凡来借粮的人,属五里之内的人提供免费炒米一碗,五里之外的免费供应一餐饭。某日他从袁州归来,在栗村碰见一伙挑着谷的人,便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挑的谷?挑夫说:“在石塘借的。”财八又问:“吃了饭吗?”回答说:“饭是吃了,就是没吃饱。”“为何没吃饱?”一人回道:“东家的碗太小,我吃了十几碗都没吃饱,不好意思再去添饭了。”财八听后知道家人给盛饭的碗是用来招待贵客的精致小瓷碗,也不做声,回到家里就把十八只有羊形图案的金边小瓷碗摔了。到了夜里,他听到异响就披着衣服起来瞧一瞧,只见几头羊牯带着一群羊从家里往外跑,一数共十八头,它们爬着坡往东去了,他追到岭上就不见了。后来听人说这十八头羊跑到上高湖镜去了,在那里发了十八家。财八非常后悔,觉得这十八只有羊图案的金边小瓷碗,像开过光一样帮助他家发羊(洋)财,可他却认为碗小让远方来借谷的饥民吃不饱,让他的名声受到损害而错怪了这些碗。于是他便出资在下岭二十余步的地方建了一个羊牯庙,以祀帮他发羊(洋)财的羊神。有了羊牯庙,这庙背的岭就叫羊牯岭了。

秀美山村石塘

在石塘只要住久了就会发现一个影响生存的大问题,即水资源不足。在旧时只要稍有旱灾就歉收,一旦旱灾严重水稻收成大减,不能满足村民全年的温饱。造成水资源不足的原因就是村子周边全是喀斯特地质构造,周边山脉齐龙分水入石塘盆地的聚雨多半渗入到岩石缝里漏掉,可利用的水属少部分,故不能抵御旱灾。石塘有三口石洞,都有水渗出,但大部汇集不到东西两山脉脚下的小溪中,即使进了小溪也有相当一部分被漏掉,因这里的土质多是沙质土壤,渗水性特强,真正能用到灌溉的水十分有限。西北山脚下有一个石洞,长年向外倾注山泉,山泉沿着石洞中间一条自然形成的石沟流向洞外,在洞外数十步处落入另一小石洞,再从小石洞流出汇入小溪,渐由西往东流至东山脉脚下,灌溉着农田,但水量漏得不如洞中石沟大。小溪流到庙下注入一口泉塘,由塘流出转向东南,出石塘与龙门前泉塘相汇,再出塘直入杨桥河。这一水系为石塘的主要水源。在北面山脚下也有一口大石洞,也常年向外冒泉水,洞口被淤泥塞死无法进入,但在洞口上方二十多米处有个天洞可入内,洞里面积很大,却被大量泥沙占去了大部分空间。这洞出来的水流至一开阔处与上井的泉水汇合,再经小渠入塘或溉田。很早时上井这地方是座庙,不知何时庙下陷变成了一眼泉水,先人将泉眼拓开且捣干水,清除淤泥及建庙时用的建材,形成一口大井,因位偏上故叫上井。先人们为改变吃用水不便的问题,在村子边挖了两口干井,再将上井的水导引到这两井里,村人取水就便利了,所以这两井并称为下井。上世纪中期在北山脚下与村子的上方建了一座水库,下井被填成为坝基的一部分,而上井被淹在水库里。在东山脉羊牯岭东北部还有一个较大的石洞,洞中有一块鬼斧神工的石头,像一尊观音菩萨。洞底不时传出潺潺流水声,但不知水流向何方,有智者曾向传出水声的裂缝里撒下不少瘪谷,后来在石塘南面的龙门前的泉塘里发现了瘪谷,证明这些瘪谷通过地下水系流到一公里多的龙门前。从这三处溶洞和整个石塘水系可证明该村是比较典型的喀斯特地质结构。

石塘的先人性格刚毅勇敢,以大无畏的精神改造和适应这里的自然环境。先是在栽种农作物品种上做文章,选取成熟较早的水稻作为主粮品种,不是春旱和大旱都能收到一些稻谷。其次在旱地作物上下功夫,石塘的沙质土壤适合种植红薯、花生、芝麻、苎麻、豆类等,而且产量比较高,弥补了主粮的不足。石塘种植的黄豆过去十分有名,有豆荚长粒多,豆粒大而饱满,磨出的豆汁香嫩可口,豆子和豆腐出产率均高等特点,深受周边乡村、城镇群众的喜爱。还有就是果树品种多,如梨、桃、杏、板栗,尤其是梨如水漾匏、木瓜梨、红皮梨、酱色梨、麻青梨、六月熟等十几个品种。梨的特色就是丰满、皮薄、肉嫩、汁多、酸甜可口,并散发一种与众不同的果香,名扬四方,销至分宜、宜春、万载、上高、新余五县。每至秋收季节,石塘人挑着梨、豆子、板栗等到周边县的集镇当闹或郡县城当街,将自己的农产品卖掉,买回米或谷,以补主粮的不足。石塘人对交通的认识很超前,村有五条路通向外面,其中南北向沿着村前大路为主道,可通上高、万载、袁州及南下县城,其余四条多是山间小路,关山漫漫。先人在附近山洞采石,凿成石条铺在村前村后的路面上,渐渐形成了进出石塘走在青石板的路上,便利推独轮车的行走,在古代石板路也算一道靓丽风景。这路加强了村子与外界的联通,拉动了村里的贸易,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开疆拓土向外发展是石塘先人们的一大战略。首先,节衣缩食将积攒的钱在石塘以外的周边购置田土、山地,以增加粮食和收入;其次,将剩余劳力到外租种别人的耕地,来增加家庭收入和减少开支;再次,就是开垦无主荒山荒田来扩大耕种面积和增加土地数量。这三项措施逐渐增加了石塘人的财富总量,尤其是土地的总量,据老人们讲,解放前石塘的田土东北至桂村的分水垇,西北到了上松门前,每到年前桂村等地的许多租户都会送租金或租谷到石塘的东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县里在石塘西南创办芳山林场,划拨山场约二万亩,其中半数以上是从石塘村划出的,可见石塘的山场面积之大,也证实石塘先人的开拓进取能力与精神。

秀美山村石塘

在开疆拓土的动力驱动下,石塘土地的数量大增,与此同时也给石塘带来了土地纠纷,为争夺土地权属,对手文则打官司,武则打械斗。石塘人智慧地捍卫了自己的土地权益和村子的安危。分水垇(又称枫树垇)是石塘村和上高枕头村的一座界山,枕头村人常越界砍伐树木,不断制造山林权属纠纷,小则收缴砍伐者的柴刀和伐材,大则双方几十号人拉开阵打群架,如此闹了许多年,官司打到了府上,袁州和瑞州两府官员来到实地察看办案,拿不出好的解决方案,最后从心理的角度设了一计,认为:确实属于你的,就会舍命捍卫自己的权益;不是你的则会知难而退。于是将十块窑砖烧红,摆成一排九步,双方各派一位代表,赤着脚从烧红的砖上踏过,一方不敢踏过,这山就归敢踏的一方。枕头村抽到先踏的签,当从炉内取出火砖排开后,枕头村的人个个相觑,无人挺身出来踏火砖,只好无言以对。轮到石塘这方时,有一位三十多岁的青壮年,个头高大魁梧,一身的腱子肉,面色棕赤色相当精神,常外出当挑夫有耐力,练就了一双好脚板,脚茧特厚。只见这壮汉从容不迫地来到火砖前,将脚上的鞋一脱光着脚板,迅速敏捷地跨出九步从十块火砖上踏过,用时仅数秒。大家见他脚板下哧哧的冒着青烟,但壮汉神情自若没有一点痛苦表情,人们都很吃惊,不住地向壮汉投以钦佩的目光。最后分水垇归石塘所有。后来石塘在分水垇做一座土地庙,另开了一个小茶馆。建庙馆用的砖都烧上了“石塘”二字。上世纪“文化大革破四旧”把破庙和烂茶馆拆了,砖拉去建“忠”字牌了。石塘位居钤北县界附近,距旧县城有九十多华里,可谓山高皇帝远,一旦因争山争水发生械斗,自己保卫自己属第一策略。石塘先人智慧的将大家庭分出一部人到南面进口前建村立庄,先后有炉下、龙门前、上马井和南边等从石塘大屋迁建的钟氏村庄,另外还有从别处迁来的他姓小村庄,如下马井、大㘵里、龙背岭、板脚下、后坊、冬茅巷、郑家里、燕窝里、众家棚下、石墩下、银珠岭等小村庄。这些村庄都受大屋场石塘的保护,大多数如今还隶属石塘行政村管辖。十几个小村子呈两道如扇形排列,成石塘主要出口南面两道屏障,一旦外敌入侵石塘,须与这两道屏障的村子发生冲突,这些村庄团结密切,互相支援,可以阻击一阵,同时向宗主村石塘报警,且半小时支援人员就可到达,这就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一九四五年走日本兵时,附近村民纷纷到石塘避难,人数达三百余人,看重的就是石塘的布局与地形。

石塘因处边关且偏僻落后,史上未出什么大人物,但不乏有读书的人。据长者言,在石塘下屋和上屋的祠堂前都栽有“贡举”树,下屋祠前立有五根,上屋祠前立有三根。所谓“贡举”树,就是古代凡屋场里有中了贡士、举人,就可在自己这支的祠堂前立类似标杆的东西,它由两块长四尺半左右,宽一尺许,厚约两寸的石板条,与直径约八寸许的硬木(多是柏木)标杆构成,竖杆时将石条并排栽入地下,留在地表的高约二尺半,两者相距一尺二寸许,在两石板间栽上硬木标杆,在两石板夹一木中间,各凿一约二寸半的菱形孔,三孔在同一水平线上,再用菱形硬木条将三者穿起固定,标杆高五米许,顶端用木板做一直径两尺左右的六角斗形,六角挂有小铜铃,风一吹就发出响声,节庆日子铜铃扎上红绸缎飘带,以浓喜庆氛围。石条上刻有中贡、举者的名字和时间。相传石塘曾有一家人生了两个儿子,长大都去考举人,一个考文举,一个考武举,这年的考试地点是京师南京,兄弟俩信心满满地为考举作准备。文举先期开考,哥哥是考文举的故先期抵达京城参加考试,弟弟考武举要等文举结束后再过几日才开考,为了节省开支弟弟在家候考并帮父母干农活,当日期一到弟弟随即赶赴京城。一到京城文举就揭榜了,哥哥榜上有名,让弟弟高兴好一阵子。当弟弟上擂台考试时,台下一阵骚动,原来皇上来看武考。弟弟手操八十斤的大刀开始在台上舞动,只见大刀在他手里旋转如飞,发出呼啦啦的声响,台下人群静静地看得入神,舞至高潮他将大刀向上一抛,大刀在空中翻腾了几番,坠往他胸前,他用右手一抓,没能抓住,眼看刀就要着地,在眨眼之间,他来一个海底捞月,用左脚向上一提,刀再次回到胸前,他果断一抓稳稳当当地握住刀柄。这一惊险动作让皇上看得惊呆了一会,等皇上回过神来时,只见他做了个单刀探底和独掌展翅的优雅收刀礼,巍然屹立在台前。皇上当场问他左腿的海底捞月是故意动作,还是偶然所为,他答道是偶然补救之法。皇上听了很高兴,称赞他不仅武艺高强,且心诚朴实。皇上还要人给他戴花以示奖勉。兄弟俩一个中文举一个中武举,可谓双喜临门,让父母和屋场里风光一阵。因“文化大革命”家谱被付之一炬,找不到有关祖上名人资料。共和国成立后,石塘人一批又批考上大学,其中不乏名牌院校,毕业分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在不同的岗位为祖国和人民服务。七十多年来,石塘涌现的科级以上官员达数十人,其中不乏有县处级甚至厅局级干部,为村增了光添了彩。

秀美山村石塘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经建国七十余载的艰苦奋斗,石塘变化了,变得更生态且更适合居住了,变得更有生机而秀美。宽敞的水泥路通到各户的独家楼房前,再也看不到散养的畜禽了,村子洁净,山林茂密,空气清新。村之北建一大水库保证了农田的灌溉,农作物旱涝保收,还可开发成旅游观光景点。老人们在村颐养之家笑语欢声地谈论着各家各户的好事喜事新鲜事,心里乐滋滋的。石塘这座小山村就像一幢小巧精致的别墅,静谧安详地立在郁郁葱葱的花木中,更像一颗璀璨的翡翠熠熠生辉。人们深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石塘必将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63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9-20 08:45:27
下一篇 2022-09-20 08:50:36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