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一些古装影视剧的时候会发现,上朝时,文武百官整齐地排列在朝堂上,手拿一块板,这就是笏板,又名手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所用的工具。
古时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持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东汉末年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解释说:“笏,忽也,备忽忘也。”也就是说,笏是备忘录,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录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意思就是,周天子插在腰间的是正方形的玉挺,诸侯王用的是“荼”,形状是上端两角呈圆形,下端两角呈方形,这是表示诸侯降于天子。
大夫用的笏板,其上下四角都是圆的,这表示大夫既要比周天子规格低,又要比诸侯王稍降。
后来纸张普及后,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使用笏竟开始有了等级之分。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
对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明代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就没有资格用它了。这与当代官员用笔记本不同,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笏板从产生到消亡,经历了从实用到礼仪的嬗变。随着清朝的建立,失去使用价值的笏板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只能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