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听力健康,是关系其生活质量的大事。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三分之一65岁以上老年人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听力障碍仅次于关节炎、高血压,是全球发病率第三高的慢性疾病。
生活中,很多人误以为老年人“耳背”是自然现象,不用去检查,更不需要治疗。事实上,导致老年人耳背的原因多样,其中很多情况若尽早干预、妥善处置,便可有效改善。
老人耳背发病原因多样
从临床来看,老年人耳背发病原因逐渐呈现多样性。具体来说包括几方面:
衰老:这是不可避免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器官老化,主管听力的耳朵功能下降,比如声电转换器毛细胞的衰老退化,负责声音传递的听骨链老化,这与个体基因差异有关,但更多是后天环境因素导致的。
鼓膜穿孔:鼓膜的作用是接收声波振动,穿孔后便失去了部分振动作用,导致听力下降。如果抵抗力下降,还会反复感染,进一步影响听力。即使不感染,中耳结构长期暴露在外,也会加速损耗。
噪音:环境噪音污染无处不在,老年人长期接触噪音,耳朵功能会加速下降。
梅尼埃病:该病的特点是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眩晕和耳闷胀感,长期反复发作会在老年时期达到听力下降的顶峰。
一些耳朵的未察觉肿瘤:多数是良性的,会逐渐长大影响听力,比如听瘤、外耳道乳头状瘤等。
耳屎:也称为耵聍。身体状态下降易致耵聍腺分泌异常耳屎堆积,长期发展导致栓塞引起听力下降,这种情况只需经过简单耳科处置即可恢复如初,但门诊确实碰到有些老人因忽略而导致长期耳背的情况。
慢性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如果控制不好,会影响外周末梢血供减少。供应耳朵的血管不但少,且只有一根纤细动脉,很容易受到影响,内耳氧和营养供给下降,导致慢性损伤,出现听力逐渐下降。
突发性耳聋:这是人群常见听力下降的原因,老年人更易造成不可逆的听力下降。一旦发生尽早就医最重要,可惜老年人常因自身或外周原因,错失最佳治疗机会。
分泌性中耳炎:这是感冒容易引发的中耳疾病,表现为中耳液体潴留、中耳积液。由于老年人耳朵本就不太好,即使因分泌性中耳炎造成听力下降或不适也难以察觉,往往会等待很久才就诊,造成治疗复杂化。
伴随这些情况应尽早干预
对老年人来说,耳背情况相对常见,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当有些情况伴随耳背出现时需要警惕。
比如,耳背突然加重,之前常听的声音突然听不到或者听起来没有以前响了;
耳背逐渐加重,但两个耳朵加重的程度明显不一样;
伴随着耳背出现了耳鸣或者先前耳鸣加重出现了眩晕;
伴随耳背出现了头痛、耳痛、耳闷堵情况……
当出现这些情况时,往往说明存在需要尽快处理的问题,如果不尽早处理,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要注意的是,耳背作为听力下降的一种表征,一般不会引起人体其他问题,但对周围声音感知能力下降,大脑接收信息随之下降,可能引起反应迟钝,往往会增加老年人活动期间的风险。因此,还是建议尽早干预。
临床上对于耳背的治疗比较成功,尤其是治疗引起耳背的原发病。比如血液供应不良,给予疏通血管的药物;中耳炎则清理病变;修补鼓膜手术;对于肿瘤给予切除后听力重建等。
针对单纯的听力下降,老年人也可以请验配师验配助听器,如果助听器效果不佳,可以请耳科医生进行人工耳蜗干预。
避免长时间接触噪音
老年人耳背是常见的。当家中老年人出现耳背时,作为小辈应该体贴谅解,尤其与老人交流时,尽可能靠近讲话、语速放慢、音量适当提高,可增加手势辅助。
临床上也遇到过老年人拒绝干预手段的情况。建议小辈多抽些时间,陪老人看耳科,按照医生的医嘱进行干预,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尽管老年人耳背多数是衰老的表现,但也并非不可预防,即使有个体基因差异,如果后天能够避免危险因素,也可较大改善。
老年人预防耳背最主要的是避免长时间接触噪音,尽早解决耳朵本身的炎症性疾病,避免熬夜,感觉耳朵不舒服持续超过3天即可就诊。同时,积极治疗全身系统性疾病,避免耳毒性药物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