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起初只是一个边陲小国,后来一步步强大起来,和诸侯一起成为战国七雄,最后统一了中国。这主要是由于秦孝公的四位国王惠文王、赵翔王、秦始皇的巨大才能和不断努力,他们的成就离不开他们的得力助手,秦孝公时代的魏阳、秦王辉时代的张仪、秦昭王时代的范睢和秦始皇时代的张仪。
第一,这五个人历史功绩如何。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变法,富国强兵,让秦国一跃成为战国军事强国,为秦国的统一之路扫清了旧制度的障碍。
张仪是惠文王时代的纵横家,瓦解苏秦建立的反秦联盟,纵约,分化离间,让诸侯彼此孤立,从而建立起亲附秦国的阵营。
范睢帮助昭襄王强宫室,杜私门,废穰侯,结束外戚干政,加强中央集权,并且提出应对诸侯的远交近攻的指导战略,逐步蚕食诸侯。
吕不韦是庄襄王和秦始皇时期的丞相,帮助秦国公子子楚从一介囚徒变为一国之君,做了一笔收益及高的风险投资,自己也一跃成为一国之相,权倾秦国,而后协助幼年的秦始皇嬴政治国理政,完成了秦国政权的平稳过度。
李斯是在秦始皇灭六国后成为大秦帝国第一任丞相,尊嬴政为皇帝,焚书坑儒,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的基本格局。
第二,他们是如何辉煌腾达的?
五个人都生在战国时期,士子周游列国谋求前途成为一种常态,诸侯们对于人才的选择就很多了,需要自己主动出击,毛遂自荐了,商鞅,张仪,范睢,李斯都不是秦国人,通过游说的方式得到秦王的器重,得以重用。
卫鞅是跟秦孝公提出称霸的战略,切中秦王和秦国人当时的心态,一直备受邻国魏国的欺辱,失了西河之地,急于富国强兵来报仇雪耻;秦国位置偏远,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小,反而收到西戎的影响大,没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变法的阻力相比中原国家小很多。这也是卫鞅得以被重用,变法得以顺利推进的主要原因。
张仪是借助苏秦的力量的在秦国获得重用的,苏秦当时正值组建合纵联盟的关键时期,害怕秦国出兵赵国,这样很可能让刚刚建立起的脆弱联盟瓦解,就激怒张仪到秦国把持朝政,希望他能够在这一点上左右秦王。果然,秦惠王正在悔恨当时没有重用苏秦,让绝世奇才跑到敌人的阵营里了,知道张仪跟苏秦是师出同门,非常器重,几乎是言听计从。
范睢也是攻心的高手,觐见秦昭王的时候,抓住他的软肋予以刺痛,关于外戚干政,穰侯和太后权势太盛,提出废穰侯逐华阳杜私门的主张,深得秦昭王的信任。
李斯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弟子,跟随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可是后来一生把法家的思想践行到极致,获得了荣华富贵,唯一的一次“不守法”(立胡亥为帝)让他断送了秦国的万世江山。李斯跟嬴政的第一次面谈也很切中对方的心思,直接提出秦国已经具备灭掉六国的实力,统一天下的时机已经到了,跟秦王当时的野心是不谋而合的。
卫鞅,李斯,张仪和范睢分别是法家和纵横家的代表人物,非常善于揣摩抓住君王的心理,直击要害,提出切实的战略思想,以此求取晋升,但是吕不韦发家的方式就很特别了。
他是商人出身,有投资的眼光,别人觉得身在赵国的秦国公子子楚是个废物,唯独吕不韦觉得奇货可居,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是投资方,还担起经纪人的角色,往返赵国和秦国上下打通关系,让本来几乎跟王位沾不上边的子楚一跃成为接班人,子楚承诺说登上王位后跟吕不韦平分江山,这个虽然不可能兑现,但是吕不韦从士农工商的末流商人,一跃成为权倾天下的秦国丞相,封文信侯,下辖十万户人口,幼年嬴政时期被尊称仲父,相当于三国刘禅称诸葛亮为亚父的地位,不得不说他是历史上最有野心的投资家之一。
第三,这五位牛人最终的结局如何呢?
商鞅被车裂,吕不韦服毒自杀,李斯被满门抄斩,张仪托词逃到魏国避难,众叛亲离,范睢引荐蔡泽顶替自己急流勇退,穷困潦倒中死去。
五个人结局或身首异处,家破人亡,或深陷猜忌,消极避祸,除了范睢之外,最直接的原因是君王的换代更替,一朝天子一朝臣,继任的的秦王不再亲信甚至猜忌,君臣生出间隙,旧日得罪的宗室或者政敌自然落井下石,结果可想而知。五人的悲剧产生大抵源于此,但是彼此有不同之处。
商鞅之死,一是强力推行变法,绝不容许徇私,触犯了很多宗室贵族的根本利益,也得罪了太子;二是为人刻薄寡恩,刑罚太严酷苛刻,不得人心,因此,上得不到官僚阶层的支持,下得不到底层百姓的拥护,唯一依靠的是一位握有实权且鼎力支持的秦孝公,变法才得以推行下去,他的高官厚禄才得以维持,但是孝公一死,也就意味着他的末日到了。
范睢晚景凄凉,跟他人品有很大关系,秦昭王一直对他言听计从,可他身居高位,以权谋私,安排亲信到重要的军事要塞,结果两人都丧城失地,叛国投敌。为了自己的地位稳固破坏了白起的灭赵大计,而后又进谗言终于逼死白起,秦王最终醒悟范睢一直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之上,因此才对他疏远。
吕不韦败亡,直接原因是太后私通嫪毐的丑闻曝光,嫪毐还起兵造反,吕不韦作为推荐人当然是脱不了干系,更让秦王恼怒的是,这个曾经被自己尊为仲父原来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居然一直在跟自己的母亲私通。以嬴政的性格,其他人早就被千刀万剐了,他看在吕不韦这些年的功劳和恩情的份上,紧紧免去他相国的职位,赶回到封地洛阳去。
但是,天下诸侯听说吕不韦被秦王罢黜了,纷纷派出使者在吕不韦必经的道路上迎候,想聘任他为丞相,秦王了解吕不韦的本事,而且他知道秦国的秘密比自己都要多,绝不可能让他活着离开秦国,于是赐书一封责问,吕不韦惊恐不已,喝毒酒自杀了。
李斯的下场完全是自作孽不可活,以他的功劳和地位,本来在世荣华富贵,身后名垂青史,因为一己私心,被赵高蛊惑,立了残暴昏庸的少子胡亥,断送了大秦帝国的万世江山,也落得家破人亡,身败名裂的下场。
上面三位都是不得善终,张仪和范睢相比起来,虽然晚景凄凉,还算是得以寿终正寝,这个跟两人的圆滑性格有很大关系,在他们眼里,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跟秦王只是做生意而已,用才华谋略换取富贵功名,谈不上什么忠诚,像诸葛亮那样报”三顾之恩”,有奶吃便是娘,一旦等到秦王不信任了就果断溜走。
纵观历史,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身居高位者权重,骑虎难下,而且贪恋权利的魔力,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急流勇退的,所以功高而被杀的功臣数不胜数。且不谈人品道德,张仪和范睢的明哲保身之道还是很值得后世学习的。
秦国历史上功高且得以善终的丞相,只有一人堪称楷模,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曾经帮助秦穆公内修国政,外拓土地,称霸诸侯。百里奚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完人形象,功勋卓著,品行高洁,他的死因史书上面找不到线索,但是也没有负面的野史传言,可以推断是寿终正寝。生前既受秦穆公的信任,又受百姓们的爱戴,才华卓越,为官清廉,死的时候全国的老百姓都为他哭泣哀悼,小孩子停止娱乐游戏,干活的农夫停下手里的工具,举国哀悼,为官一任,上得君心,下得民心如此,千古难逢。
伴君如伴虎,这个虎不只是君王,更是权利,以上秦国五位最牛的丞相论才华举世无双,论功绩青史留名,可是没有一个人有好的结局,身居高位,难免有私欲,卫鞅贪恋权利不能急流勇退,范睢以公济私,破坏灭赵大计,还谗言害死白起;吕不韦自恃功高,跟太后的旧情不能了断;李斯为了家族利益篡改秦始皇的立储遗志。
相比百里奚,以上诸位少了无欲则刚的淡薄,位高权重者,需要更多的谨慎和谦退,后世的曾国藩总结的很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明哲保身之道,所以他能够在朝廷当权者时刻提防猜忌下稳如泰山,拜相封侯,子孙官运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