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重庆大学)
近日,湖北武汉,一女子称投资百万种植的南瓜遭村民偷走。8月24日,该女子“雨晴”将发布的视频删除。雨晴说原本想着回家创业给村里带来创收,劝阻无效才上网求助。目前还无法统计损失,“现在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一名村干部介绍,村里已组织村委成员帮忙看护,下一步会继续宣传,联系外出的年轻人让他们给老人做工作。
年轻人回乡创业,辛苦投资百万种瓜,本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和自己创造收入,却遭到老人们组团偷瓜,损失惨重。无独有偶,2019年武汉新洲也发生过类似事件,一种植户在当地承包土地种植萝卜,被当地谣传“萝卜全部免费”,导致遭上千人疯抢,损失40万元。前有“千人拔萝卜”,后有“老人组团偷瓜”,偷窃、疯抢变得理所当然,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村民变得“有恃无恐”?
笔者认为,该类事件除了跟村民们法律意识的淡薄、贪图便宜的心理等有关,还应看到背后存在与农村公共治理中的空白地带。
在偷瓜事件中,老人的态度引人深思,在面对当事人的指责时,不以为意。这样的态度充分暴露出老人们法律意识的淡薄。“不就是拿了几个瓜嘛”“反正人多,罚得不会重”“法律会保护老人”……种种想法都是“名正言顺”偷瓜的借口,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已经违法。据了解,虽然我国设有对于高龄老人的保护条款,但对于“多次盗窃”行为的,可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构成盗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是老人”并不能成为给自己开脱的“挡箭牌”。
既然有错,为何不纠错,还时有此类事件的发生。从中可以窥见农村治理中,存在缺位或疲软的现象,让这些“偷瓜群众”对于自身道德失范的行为不加以反思,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农村公共治理作为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促进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此类事件不能得到妥善处理,被偷走的不仅仅是种植户的心血,也会直接偷走当地淳朴的民风、地方的口碑和投资者的信任。
农村的日常管理和规范,则不仅仅要依靠法律层面,更应该关注到村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于生活在农村的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往往拥有着细致的社会心理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再加之,信息的滞后、学习能力的减退、逐渐与外界脱节,如果不加以意识层面的再造,道德层面的规范和法律层面的约束,更加难以意识到自身错误。因此,更应该关注农村公共治理中的空白地带,保障好每一位村民的合法权益,让失范行为无处遁形。
总之,淳朴的乡风有赖每一个人的建设和维护,乡村的建设也关系到每个人的付出与努力。“偷瓜事件”小则关系村民素质,大则关系农村治理和发展。唯有各部门在治理中补缺空白,邻里间构建起淳朴的乡风,家庭中构建起良好的学风、家风,才能营造一个宜居、宜商、宜资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