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不喜孤独
社会孤立和孤独影响健康
本报记者 燕声
人们常常感叹:
“人生本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
对于孤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的确,每个人的酸甜苦辣,他人都无法分担或共享,只能自己承受与经历。但人作为社会组成的一分子,并不是孤独的,每个人都生活在周围人的关心与关爱中。无法正确处理这种社会关系对健康无益。近期,美国心脏协会发表科学声明称,社交孤立(人与社会“失联”)可使心血管病发作或死亡风险增加约30%。
01 老年人因缺少朋友、远离子女等
而与社会“失联”
王奶奶的丈夫去世早,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她常年独居。起初王奶奶还经常参团游玩,或约着好友去跳广场舞,日子过得并不乏味。但随着年龄增加,她的身体状况日渐变差,患上了慢性病。后因为一次摔伤,王奶奶休养了很久,不再外出游玩和跳舞,也不再跟好友串门聊天。这期间,几个老朋友也搬走了。这样一来,王奶奶越来越不愿意出门,整日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基本上处于一种社交孤立状态。
社交孤立指的是人与社会的“失联”。美国心脏协会发表的科学声明指出,在客观方面,由于丧偶和退休等因素,“失联”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美国,≥65岁的人群中,近四分之一的人社交孤立,孤独感的患病率甚至高达22%~47%。这里的孤独感是一种感觉,是自认为“失联”。社交孤立是客观上的“失联”,孤独则是主观上的“失联”,这两种与社会的“失联”现象很常见。声明指出,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孤独,均会影响身心健康。与社会的“失联”,与各种原因导致的过早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尤其是男性。基于现有证据,社交孤立或有孤独感者,心脏病事件和心脏病死亡风险增加29%,脑血管病事件和脑卒中死亡风险增加32%。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心理健康的人都有对独处的需求,老年人由于感知到自己的生理变化,倾向于主动减少社会活动和联系。老年人也有可能找不到亲密交往的对象,同时子女不在身边,被动地处于社会孤立状态。
中国老年医学与老年学会心理分会常任委员王会秋曾建议,家人需要从一点一滴的行动中体现对老年人的“重视”,让他们不再感到“隐形”:
1.多陪伴。
2.多倾听。
3.多沟通。
4.多保留,保留一些老照片和老物件。
5.多感恩,如给老人送一些生日、节日的小礼物等。
02 年轻人社交媒体使用多
社会活动参与少会与社会“失联”
如果你认为只有老人才会社交孤立,那就错了。处于社交孤立状态中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今年是小宁独居的第二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独自租房居住,一个人住的大部分时候,日子平淡且自由,但孤独感不时来袭。除了白天上班时间外,小宁很少参与社交活动,下班就会选择回家看剧、使用社交媒体等。如此一成不变的生活轨迹,让她常常需要傍晚时分与孤独情绪作抵抗。
年轻人也会有社交孤立和孤独感。哈佛大学一项调查将当前18~22岁的年轻人描述为最孤独的一代。年轻人与社会“失联”,最可能的是社交媒体使用率较高,参与有意义的活动较少。社交媒体主要包括微信、微博、QQ等,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有学者称,社交媒体比吸烟更让人上瘾。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交媒体罪不可脱。
美国一项研究证实,年轻人如果每天用社交媒体超过两个小时,自己的社会隔离感将增加一倍。研究发现,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越多,就越有可能感觉被社会隔离,使用频率也与增加的社会隔离相关联。长时间与社会隔离,就会使人进入一种社交孤立状态。
而社交孤立会直接影响健康。在一项为期6年的随访研究中,社交孤立的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了2~3倍。每月有三次或更少社交的成年人脑卒中复发或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增加40%。因此,年轻人少用社交媒体,多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对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大有益处。
03 生活习惯不健康者
久坐不动、不健康饮食与孤独相互作用
与小宁一样,张先生也是一位独居人士,对于他来说,生活就是两点一线,他常年只在家与公司间奔波,而缺少其他的社会活动。张先生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看电视和玩手机、电脑。吃饭最常见的解决方式就是外卖。
美国心脏协会发表的科学声明还指出,社交“失联”与不健康的行为有关,如体力活动量少、水果和蔬菜摄入较少以及坐的时间较长。多项大型研究发现,孤独者吸烟的比例明显较高。
一项有3000人参与者的研究数据表明,长时间坐着可能会使人沮丧、焦虑和孤独的情绪不断增多。对于久坐的人来说,这些负面情绪经过一段时间后仍难以得到改善。韩国东国大学一山医院的一项研究则显示,一个人吃饭不利于健康,孤独会令人青睐不健康食品,当人们感觉社交孤立时,更容易食用垃圾食品而不是蔬菜和水果,从而影响健康。
有述评文章也指出,社会关系不良者寿命短,而社会关系更强者生存的可能性增加50%。一项分析包含70项研究的340万人,发现孤独、社会隔离和独居都与早期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其危害相当于肥胖和每天吸烟15支。
美国心脏协会发表的科学声明指出,目前迫切需要制定、采取措施,以减少与社会“失联”对心血管和大脑健康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高危人群。借助社区力量,帮助那些“失联”者,尤其是有心脏病或脑卒中病史的人,与他人建立联系。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
邮箱:ln8103@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