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马鹿是几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LC)。
马鹿茸和梅花鹿茸辨别:
鹿茸系雄性鹿尚未骨化而密生茸毛的幼角。因种类不同,分为梅花鹿茸(黄毛茸)、马鹿茸(青毛茸)两大类。采收方法又分锯茸和砍茸两种:锯茸是将两个幼角锯下,呈圆柱形,锯口直径3厘米左右,有蜂窝状小孔,表皮呈棕红色或棕色,长满灰黄色的毛茸;砍茸是将脑骨前端平齐砍下,幼角采收后,经加工切成薄片,干燥后而成。 鹿茸在加工切片中,由于切片的部位不同,其性状、名称和质量也不同。幼角的顶部外皮较厚,但很细嫩,因而呈棕黄色,有光亮,皮内为半透明黄白色,油润似蜡状,刨制成薄片,称为血片;角的中下部为黄色或洁白色,刨制的片称头沙片;接下的部位为二沙片;最末端的角已骨化,不能入药。鹿茸质柔韧,体轻气微腥,味稍咸。 假鹿茸多以其它动物的皮毛,包裹动物的骨胶伪造后切成薄片而冒充鹿茸片,它与真鹿茸的主要区别是:体重而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为棕紫色,无蜂窝样细孔,外皮裹的毛皮可以剥离开,气腥而味淡。
马鹿茸 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
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