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5 08:05:0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在更多贾浅浅作品被传播后,一个在唐小林文章中那个变形的、形象扭曲了的贾浅浅,重新有了回归正常形象的趋势
韩浩月
前不久,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因为几首诗歌,陷入了舆论漩涡,这些天来,关于她与她作品的讨论连篇累牍。关于“诗歌的写作与欣赏”、文二代的“原罪”、身份标签与公众心理之间的微妙关系等等,都进入了讨论范围。
随着讨论的深入,一些问题的答案,也慢慢浮出水面,但有一点确定无疑地是:人们可能永远无法就贾浅浅达成共识。
文学批评从来都不是骂街
在将贾浅浅推向争议人物位置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的,是一篇批评家唐小林的文章。他在“文学自由谈”微信公号上发表的这篇文章题目为《贾浅浅爆红,凸显诗坛乱象》,文中选取了贾浅浅几首内容涉及“屎尿”的诗,形容其作品“变态、污秽、猥琐、平庸”。他还列举了一些知名诗人对贾浅浅诗作的评价,认为这些名人是在帮贾浅浅“摇旗呐喊、跑马圈地”。
此外,他指出贾浅浅在某文学评奖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原因在于活动的两家主办方,一家是贾平凹主编的《延河》,一方是贾浅浅担任副主席的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
唐小林的文章,其实是说了三个问题,分别是诗歌质量问题、文坛圈子化问题和评奖腐败问题。因为用词犀利,唐小林成为一些网友心目中的“勇士”,但将三个问题融合在一篇文章里,使得《乱象》这篇文章也成了“问题中的问题”,它成了一篇“三不像”——既不像严肃的文学批评文章,也不是一篇有真凭实据的举报文章,更不是论点扎实、逻辑通顺的媒体文章。在文体上,《乱象》是一篇曾经流行过的“酷评”,也让批评家唐小林成为被批评的对象。
“文学自由谈”微信公号的主办方是《文学自由谈》杂志,会被默认为一家严肃刊物,该平台在简介方面,也将自身定位为一家严肃刊物,但这家刊物好像是对“批评”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像唐小林这样带有强烈情绪、用词夸张、缺乏逻辑支撑的文章,才是文坛的一股清流。
当下文坛虽然缺乏真正的批评家不假,但这并不意味着批评的本质可以被篡改。从“五四”时期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黄金时代,再到当下,批评从来都不是骂街。批评文章可以文采飞扬,但不能本末倒置,为了批倒对方而采取片面化、有选择性地痛骂。
唐小林的文章让部分读者感到愉悦而让另外一些人感到不适,都是因为文章浓烈的批判色彩。在批评语言的使用上,唐小林的措辞,的确存在令人感到不寒而栗的成分。
诗人为什么容易成为嘲讽对象?
贾浅浅的“走红”轨迹,很容易让人想起赵丽华、余秀华、乌青等诗人的成名路。后面这三人早期在网上流行的少数诗,分别被命名为“梨花体”“荡妇体”“废话体”。现在回过头来看,他们引起争议的诗,其实只占全部诗歌作品的很小一部分。尤其是余秀华,仅有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争议最大。这充分表明,以偏概全,竟然成了新一代诗人的成名路径。
唐小林评贾浅浅,也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仅选取了一些容易“激怒”网友的诗歌作品,而对贾浅浅其他颇具意境的好诗没有给予呈现。这也是为什么到了讨论后期,臧棣、戴潍娜、陈希我等诗人和作家公开客观评价贾浅浅诗歌的一个原因。在更多贾浅浅作品被传播后,一个在唐小林文章中那个变形的、形象扭曲了的贾浅浅,重新有了回归正常形象的趋势。
一个正常的诗人什么样?在大多数人看来,诗人总是优雅、浪漫,或心怀家国天下、忧心忡忡,作品不能出现“屎尿”,甚至也不能写鸡毛蒜皮、生活琐事。这不能怪公众,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人们接受的诗歌教育与诗歌审美,都停留于教科书范畴,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倾向,认为只有像唐诗那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诗;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才是真正的诗人。
在现代诗发展过程中,“朦胧诗一代”的北岛、舒婷等拥有较大程度的认同,但自此之后的诗歌写作,伴随着时代进入重商社会,诗人的地位一落千丈,诗人也成为游手好闲的代名词,嘲讽诗人成了一种风尚。诗人的失落,是伴随着文学热的退潮同步进行的。网络文化的消解作用,以及自媒体时代流量竞争的需求,更是进一步为污名化诗人提供了土壤。
网友群嘲贾浅浅的心理
唐小林的文章所制造的阅读效果是轰动式的,所带来的群嘲效应是碾压式的。这不是因为他的文章写得有多好,而是迎合了众多人的心理。
这种心理包含许多内容,比如对“文二代”的有罪推论。这次因为贾浅浅,此前的一些“文二代”的名字被再次提起,这表明,还是有很多人,对“文二代”有没有利用父母家庭的特权进行利益置换耿耿于怀。
有种观点认为,相比于从父母家庭那里得到的好处,“文二代”的压力更大。因为一旦利益置换问题被曝光,换来的可能是难以修复的名声损坏,甚至是写作生涯的终结。
当然,批评家也好,网友也好,如果真认为某些“文二代”存在利益交换的可能,是有权利写文章、写帖子进行曝光的,但前提应该是一事一议、就事论事,不能把文学批评、曝光举报、人身攻击混为一体。否则,除了会制造喧闹的舆论事件之外,不会得到什么清晰的答案。
表面上看,网友批评贾浅浅的诗,并非出于内心的优越感。就像有人评论的那样,“总是按回车键的诗我也能写”,群嘲贾浅浅的潜在心理,仍然是希望可以倒逼相关个人、单位或机构站出来回应……舆论越沸腾,越能凸显网友对文学界显形权力与隐形权力的焦虑。
但有一些问题注定是无解的。比如,文化名人对贾浅浅诗歌的评价,那些评价与贾浅浅诗歌的整体水平,并没有脱离太大。又比如评奖问题,如果公示的规则允许,那么很可能不存在什么交易。当然,有关贾浅浅在高校的教职与研究课题问题,可能很简单,也可能有点复杂。如果校方或相关机构能够进行必要的说明,也是对公众关切的一种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