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距宽、鼻梁低平、眼隔裂小、外耳朵小、舌常常伸出嘴巴,还流口水……毫无美感可言。”连日来,人教版数学教材因插图“丑”引发争议,设计师吴勇曾称是情怀,网友们并不认可设计师的这一说法,并说出了自己对此版小学人教版数学教材插画的感觉,截止目前,此话题在各大媒体7次冲上热搜榜单。
众所周知,插画,也是一种阅读方式,最适合启蒙儿童的阅读兴趣,适合增强学生、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甚至能够激发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阅读潜力。如今的儿童绘本受到家长孩子的热烈欢迎,从侧面也证明了插画的重要性。
笔者特意找到此版教材,看了插图,姑且不论情怀,毕竟情怀是一个虚词,不太好界定,难怪广大网民会如此反感课文中的插画。
新版教材插图
笔者认为:在当今这个注重情商、美商、阅读等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画者更应珍视插图的量身定做、合理运用、能量传递,以及地域情怀。毕竟这是对知识的尊重,是给孩子们创设的与课文相贴切情境的视觉媒介,它带给孩子们视觉感受、内心愉悦,帮助孩子们提升想象力,增强观察力、沟通力、感悟力的同时,还能够让他们从语文的阅读中体验中文学的美、妙和趣。比如中华民族的传统之美、现代之妙、未来之趣。
旧版传统教材插图
插画与文字是一种奇妙的遇见。今天,小晓样儿从在插图享受中感悟文字之美、在图文对照中感悟文字之妙、在观察插图中增强想象力之趣这三个方面,跟大家浅谈中小学教材插图的对策与要求。
一、 在插图享受中感悟文字之美插图是用来装饰和美化课本的,以达到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出现在人教课本文章中的插图,它的功能显而易见更多——它们要围绕“合适”和“本土化”等关键词,达到与文字相互呼应、展现文字之美的目的,要经过精心编选,变成课文意境的诠释、注解。
旧版课文插图
朱光潜在《谈美》中说道:“艺术本来是弥补自然和人生缺陷的。”的确,一幅好的插图,它是可以为读者打开视觉窗口的,让读者得以眺望远方的风景。
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也曾经形象地将插画比作“麦克风”,也就是说,插图是有职责的,它能够放大文字想要表达的意思。
总之,选文画图的价值所在,就是要顺着文本编者的思维,去捕捉并放大文字的意蕴、意境之美,从而实现读者与插图对话。尤其是对于刚入学的儿童、小学生等群体,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还不是那么有感觉,对文字描述的内容还不够具像化。此时,好的插图就能够助力他们理解能力了。
旧版插图有中国情
比如80、90后儿时那些教材课本插画,有中国特色,本土化,接地气,画的多是传统文化中与孩子贴近的题材,以放风筝、糖葫芦、端午节、帖对联、剪纸艺、国画写生、宫灯等12种生活素材,对应小学课本的12册。画面符合中国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同时兼顾与教科书相对应。比如,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封面插画,是四个孩子围坐在石桌旁在下围棋;六年级上册封面,孩子们做的是国画写生……都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中国情,不论是情感表达,还是画风,都很传神和贴切。重要的是很写实。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灵魂,也有美感。相比连上7个热搜的新版教材,让人感觉舒服很多。
二、在图文对照中感悟文字之妙好的插画精妙之处在于有魂灵,可以让读者阅读这一段文字时,眼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毕竟,文字相对画面来说,是抽象化的,而对于孩子们的思维来说,尚处于直观感性中,且人的大脑对画面更有兴致。此时,通过图文的反复对照,可以让抽象的文字渐渐变得具体、变得可感知,从而加深印象,积累词语与句子,孩子们感知到的意蕴也会丰满起来。
旧版课本插图
比如,我记得小学课本中有一篇《母亲的恩情》。文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起初一直无法把母爱与阳光,孩子与小草划上等号。后来,借助课文中的插图,我想到自己是在暖阳下的一株小草,可以生长得生机勃勃,就体会到了孩子和春天的小草之间是有共同点的,它们一样离不开阳光一样的母爱。用画出来的景色,带动心中的情感,这本来就是我们中国古代诗人常常用的巧妙手法,用眼睛看到阳光,用身体感受阳光,内心自然而然就有了对温暖母爱的移情,我在理解了诗句的意味后,内心也会对母亲、对亲情生出感恩之情。
总而言之,好的插画,是很微妙的,就像大家现在都有所耳闻的吸引力法则一样,它让你在看到、感到,再到做到,起到的是一个移情的作用,如果用得好,说是未来路上内心的力量之源也不为过。
新版
所以,我们要明白:文本与插图密不可分,它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它们需要精心选配,让孩子们在图文中对照着读懂文本、看懂画面、积累语言、拥有感恩……如此一来,图文互为补充,互相诠释,相辅相成,方能相得益彰。
三、在观察插图中增强想象力之趣借助插图,不但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阅读兴趣,让他们将文字及其内涵理解得准确、生动、通透,还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
全媒体时代,也是读图时代、连续性阅读时代。互联网上的信息多到看不完,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更加需要敏锐的观察力、领悟力。所以,更需要给孩子提供那些“匠心”插图、有中国味的插图,帮他们打开插上内心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的爱国之心。而不是如新版教材那样一味去追求所谓的“新”“奇”“特”,而放弃、删除、扭曲、异化本国特色、元素,这完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按我们老家的说法就是“拎不清”,毕竟,有根有魂的东西才是最动人。哪怕是艺术性的图画,在保存根本的基础上,再去创新、去适当有“个性”,大家也是可以接受的。
新版“异化”教材插图
事关教育大事,艺术也许存在争议,但对教材的插图要求再精心,都不为过。毕竟,孩子是通过仔细观察插图,来将眼前静止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活动的画面,再形成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孩子们需要凭借充分观察插图中的一景一物及人物展开想象、感悟、体验,然后在情景交融中拥有兴致,在角色假想中获得内心极大的放松、愉悦、自由、满足。从而让说话能力、写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新版
所以,图画,可以让孩子从课文文字的平台上起跳,在模仿、理解和想象中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写作能力。好的插图,能够让孩子们在文字与插图的共同阅读中感悟母语、对应生活、美化生活,具有无穷魅力和趣味!
总结:以上可见看出,新版教材插画,或许是社会审美日趋多元化的体现,插画的美与丑,或许各花入各眼。但一旦被应用到教材中,就存在妥不妥当、合不合适的问题。作为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知识产品,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是一项很重要、很严肃的工作,毕竟,教材中的插图,是教育的一份阅读大礼。
如今,面对此事件,人教社回应:已着手重画。人民日报也及时评论教材插图争议:关乎审美更关乎价值。
新版
综上,小晓样儿认为,中小学教材插图的对策与要求有:要合适、要本土化、要有中国特色,而非一味追求创新,这样才能“好看”“好阅读”,从而让孩子们在插图享受中感悟文字之美、在图文对照中感悟文字之妙、在观察插图中增强想象力之趣。对此,你怎么看?
原创不易,侵权必究。欢迎关注我,欢迎留言、评论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