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不少网友表示疑惑,四处叮咬传播疾病的蚊子也要过节?
但其实,设置“世界蚊子日”是为了提高公众对蚊虫传播疟疾等疾病的防范意识。今年入夏以来,多地持续高温,不少网友纷纷感叹,“热得连蚊子都少了!”
那么究竟咋回事,蚊子真的变少了吗?难道它们也被高温热死,不想营业了?蚊子的缺席,对我们而言是不是一件大喜事?
蚊子真的怕热吗?
大家生活中见到的蚊子好像差不多,其实蚊子的种类多得超乎了你的想象,全世界共有3500多种蚊子,光是我国就有将近400种蚊子。
这些蚊子不单单只是骚扰人叮人吸血,其中还不乏传染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膜炎等疾病的类型,据统计,经过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多达80多种。
正在吸血的蚊子。
虽说种类不同,生活习性不同,不过大多数蚊子都喜欢把卵产在阴暗潮湿的水中,比如水缸、水盆、花瓶等积水容器里。
有研究发现,最适合蚊子生存的温度在22℃~32℃之间。当水温在25℃左右时,蚊子繁殖发育最快。当水温超过35℃,蚊子卵、幼虫、蛹在水里就会停止发育,甚至大量死亡。特别是持续高温天、户外水塘、积洼的水不断被蒸发,暴晒后水温很高,蚊子根本无法产卵。
蚊子幼虫。
人们知道躲进空调房,蚊子也会往阴凉处飞,等太阳落山温度降低再出来活动。国内常见的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等,吸血高峰期都在清晨和傍晚,有些朋友避开白天的烈日炎炎,到晚上才出门遛弯,可能正好和出来营业的蚊子狭路相逢。
在很多地方,高温已持续了两三个月,大蚊子们热得没心思活动和繁殖,未成年蚊子们又被热得活不下来,大家自然觉得蚊子少了。在一些温度又高降水又少的地区,积水和湿地都被蒸发干了,蚊子就算想产卵都找不到地方,它们的数量就更少了。
南方蚊子变少了,可能不是好事
好耶!蚊子被热死了!先别急着高兴,南方变热了,但蚊子们也不会坐以待毙,它们的对策是——北上避暑。
中国的蚊子种类包括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嗜人按蚊、淡色库蚊等,大多生活在南方。其中,白纹伊蚊就是有名的“花蚊子”,身上有黑白相间的斑纹,攻击性特别强,而且特别毒,一咬人就附赠一个半天都消不下去的大包。
被称为“花蚊子”的白纹伊蚊。
它们原本生活在东南亚国家,经过海上贸易传到我国,主要在广东、广西和云南活动。因为高温席卷南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也在北方见到了它们的身影。
网友评论。
对北方的朋友来说,蚊子北上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它意味着北方也能见到南方常见的又狠又爱咬人的蚊子,随之而来的是它们携带的疾病。主要有三类蚊子会传播疾病:库蚊、伊蚊和按蚊,它们传播的疾病包括疟疾、丝虫病、黄热病、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等。
蚊子北上,受到影响的不只有我们国家。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蚊子活动范围的变化将导致全世界无数人面临感染蚊媒疾病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这些疾病在以前属于严格的热带疾病,现在它们正向着高纬度地区,比如加拿大和北欧传播。这些疾病此前没有在高纬度地区传播过,因此更有可能会在人群大规模流行。
蚊子迁移演示图。 图/National Public Radio(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202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和1970-1999年相比,到2070年,面临疟疾和登革热风险的人群可能会另外增加高达47亿,而且这些蚊媒疾病将在它们已经消失的地方重新出现。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显示,即使经济条件和公共卫生水平不断进步,从2030年到2050年,气候变化依然可能导致额外的6万人死于疟疾。如果再算上非致命的蚊媒疾病,更多人将受到慢性病的影响。
许多昆虫都受到高温影响
烦人的蚊子因为高温而死,我们可能不仅不会惋惜,还恨不得拍手叫好。然而高温天气里受苦的可不止蚊子,还有很多其他昆虫,比如对人类有益的蜜蜂。
在连月的高温中,很多欧洲国家都观察到了蜜蜂连续死亡的现象,而且死去的大部分是雄蜂,它们死去时生殖器都暴露在外。雄蜂对温度十分敏感,高温的压力之下,雄蜂们的自然反应是射精,然后死去。
死去的法国蜜蜂。
42℃的气温之下,有50%的雄蜂会在6个小时内死亡。就算雄蜂熬过了高温,它的生育能力也会受损。
除了蜜蜂,高温也会影响大黄蜂、黄蜂、甲虫和飞蛾等昆虫的繁殖能力。
蚊子只能存活一两个月,更新换代很快,这有利于它们适应气候的变化,但蜜蜂等昆虫的繁殖周期以年为单位,快速的环境变化让它们来不及适应,有可能走上灭绝之路。
蚊子因为天热而不见了踪影,不过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预警——连年增高的温度带来的后果,总有一天要波及人类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