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当地时间2月14日,俄导弹预警系统总设计师谢尔盖.鲍耶夫在俄罗斯红星电视台直播在表示,去年12月俄罗斯完成了新一代的全国导弹预警系统测试,其中包括指挥系统状态的测试…本次测试导弹预警系统的核心,就是测试新一代的“沃罗涅日”远程雷达,作为最新的装备目前该系列雷达已经部署俄境内的7个方向。
那么,新一代的导弹预警系统雷达有何新意呢?它对俄罗斯的国家导弹防御有什么促进作用?
对于苏联/俄罗斯的导弹预警雷达资深军迷们还是比较了解的,早在1960年代末就开始建设了,预警系统到目前已经发展了三代,第一代被称作“德涅斯特”系列,从1960年代末~1970年代共有四部巨型“德涅斯特站”建成,该巨型雷达可以探测到6000~8000公里外来袭的远程弹道导弹,可提供10~15分钟的预警时间,雷达跟踪来袭导弹一段时间后可以测算出它的飞行速度、弹道高度…等运动参数,还能判断出它的发射地点和预测最终的打击点,将这些关键信息传回导弹预警指挥中心后,再通过指挥中心下传到部署在莫斯科周边的导弹防御系统,由“橡皮鞋套”系统进行拦截。
已经废弃了的“第聂伯河”超远程预警雷达。
由于是新生事物第一代“德涅斯特”使用效果不太理想,1980年代苏联将其升级改造为“第聂伯河”系统和“伏尔加河”系统,前者的探测距离仍为8000公里,后者探测距离为3000~5000公里,两型雷达分别探测预警洲际导弹和中程导弹,粗略跟踪和测算来袭洲际导弹/中程导弹后传输给指挥中心,交由“顿河”雷达进行精确跟踪和引导A135型核拦截弹进行拦截。
像个金字塔座的“顿河”雷达,所谓“第聂伯河”(伏尔加河)和“顿河”雷达通俗地说:与地空导弹连里的警戒雷达和火控雷达类似,前者发现和确定来袭目标的:方位/速度/高度,后者进行精确跟踪/锁定,并引导导弹进行拦截。
“沃罗涅日–M”雷达,有三个发射模块构成,是“沃罗涅日”系列当中性能最低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导弹预警系统也残缺不全了,因为有几部在境外,不归俄罗斯所有了,即便是国内这几部“第聂伯河”也由于长时间缺乏资金进行维护、升级,导致了技术水平越来越低,状态也越来越差,难以完成导弹预警任务了,从1990年代末开始俄罗斯开始研制新一代的“沃罗涅日”预警雷达,首部雷达在2005年开始安装。
“沃罗涅日”系列雷达分为:M型、VP型和DM型。M型有3个发射模块、VP型有6个发射模块,图片上就是VP型,M和VP型都是米波雷达,探测距离超过6000公里,使用甚高频波段(30~300MHZ)
“大铁架子”两侧有密密麻麻的排线(海底电缆级别)。雷达波的发射和接收就通过这些电缆进行,然后再经过滤波、再滤波,功率放大…等等信号处理,得出来袭导弹的运动参数,但从技术上来说它并不是很复杂。
“沃罗涅日DM”雷达,由两个天线基阵组成,它是分米波雷达,工作频率为超高频(400~900MHZ),探测距离高达10000公里,可能是目前世界探测距离最远的洲际导弹预警雷达。“沃罗涅日”系列雷达升级了计算机,大大地提高了分辨率和探测目标的数量,据说可以同时跟踪/处理500个目标。
“沃罗涅日雷达站”内部就是这个样子,通过有多台显示器查看雷达的跟踪数据。
从制造方面来说,这种特大型雷达对电子零部件精密度不高,而且它采用模块化制造,天线部分钢和其它金属结构件对俄罗斯来说也没有制造难度,关键还是“沃罗尼日”也只是对老旧雷达的升级,理论上来说不算是什么新技术。同时米波和分米波雷达仍然存在着:距离分辨率低、信号工作带宽不高、没法实现对机动型洲际弹道导弹的精确跟踪和对真假弹头的有效识别。
俄罗斯处于北半球纬度很高,在不同方向部署超远程警戒雷达,往南可以探测到赤道、东西向也可以覆盖到亚洲大陆和北美地区,地理位置对于弹道导弹的探测比较理想,“沃罗尼日”系列雷达最终将部署11部,方向分别为:北极、大西洋/北美方向、亚太方向,这样任何方向来袭洲际导弹都能被探测和跟踪,将苏联解体的全国导弹预警漏洞补齐了。
更主要的是新一代全国预警雷达系统,对美国陆基和海基洲际导弹预警的能力显著提高,增加了防御时间,可为更快速的进行导弹拦截和实施核反击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