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王倩
零售业持续几年的关店风潮再起波澜。2015年的关店潮仍让人心有余悸——大规模的关店、耸人听闻的“实体店要灭亡”等无不动摇着实体零售人的心。在经历了近两年的沉淀转型后,2017年的传统零售业虽然仍存在关店的现象,但总体来讲已经进入了理性关店、主动关店的新时代。就在2017上半年,包括永辉超市、高鑫零售、步步高、三江购物、红旗连锁等在内的14家超市企业共计关闭204家门店,其中,联华超市关店最多,多达138家。谈及关店原因,联华方面表示,“房租到期和经营困难是关店的主要原因”。不仅本土零售业大肆关店,外资零售也适时赶了一把潮流。
大肆关店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很多人把矛头对准电商,认为是电商平台炙手可热,挤压实体零售业,使得众实体零售夹缝中艰难求存。但实体店自身固有的局限性也是他们的裹脚布。
很多经营能力告罄的实体店无法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及提供优质消费体验。在销售业绩和毛利润的高要求下,公用通道一压再压,使得消费者在实体店里面,完全无法体验到优质的商品。相比互联网电商的消费环境和用户体验,劣势显而易见。另外,当下消费者迫于生存环境压力,消费信心不足,这也是社会给实体店生存之战的考验与难题。
很多实体店要盈利并不容易,缺乏开店前的科学规划,实体店的选址问题首当其冲。流通连锁行业,特别是在目前的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中小型的连锁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大众创业与流通企业巨头的开店发展,正在形成新的同质化,并且带有非常大的盲目性与主观性。
管理水平不佳也会造成实体零售流产。百货连锁行业常年采用低价促销的简单粗暴的营销方式,作为市场推广的唯一利器。在电商的资本化运作手段面前,实体店的价格优势几乎荡然无存。缺乏融合数据和管理平台,无法向互联网电商那样,对目标客群的实际需求进行广度和深度的分析。对供应商的实际需求和管理标准化和精细化匮乏,在互联网电商面前,渠道、工程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资产有效性管理等都出现了短板。
这一笔一波关店潮席卷而来,才展露头角还没站稳脚跟的无人货架可还能保住立足之地,成为现在大家关注的焦点。
无人货架在短时间内屡屡刷新融资金额,成为新零售风口下的一匹黑马。
小e微店,每日优鲜便利购、果小美、领蛙、哈米科技、猩便利、有品、便利吧、七只考拉、零食e家,咕哒猎人,京东先后宣布入局。京东之家要瞄准公司办公室布局开放式货架,定位为无人值守自助迷你超市。阿里系的盒马鲜生也不甘示弱,去年9月27日宣布要开设办公室无人货架。去哪儿前CEO庄辰超创办的便利蜂也凑热闹,号称要进军办公室无人货架业务。阿里巴巴、顺丰、饿了么等巨头、平台也都纷纷进入此领域。
按照大部分无人货架企业的通行逻辑,这种无人值守的货架省去了实体店最为昂贵的人工和场地成本,大大提升了企业效率。理论上看起来,这样的推理天衣无缝,但在实际运营中,人工和场地成本可能是会节省一些,但提升企业效率就见仁见智了。先不说所有的办公场所都是否会让无人货架免费进驻,或者说长期免费下去(如果竞争加剧,不排除企业会漫天要价或者无人货架竞争同行主动提高费用以换取进驻,这样会导致全面恶性竞争,行业将难有赢家),铺货、补货的人工成本,显然是很难节省的,对于缺断货的补货速度与效率,也很难和有人实体店媲美。另外,无人货架确实可以截流一部分办公场所的即时性消费,但受空间、环境、陈列面积及商品选品能力等多方制约,很难满足这些用户的需求,也就无法对他们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后来,猩便利关店、便利蜂战略控股领蛙。
照这么看,无人货架领域也面临着与实体零售类似的问题。那么顺势推算,这个领域可能就会迎来清洗倒闭潮,快过此前出现的任何风口。在下一个风口到来之前,无人货架、无人货柜或许既是膨胀最快的风口、又是最短命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