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三亚三亚
“西安蹲,西安蹲完深圳蹲;深圳蹲,深圳蹲完上海蹲;上海蹲,上海蹲完三亚蹲……”因为疫情遭遇的封城,就像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这一次,重鼓在国际著名旅游城市三亚头上落了下来。
三亚宣布,8月6日起6时起,全域实行静态管理,一场争分夺秒的大逃离就此上演。
非常时期,供需关系失衡,最先体现的就是市场服务的价格飙涨。
从亚龙湾打车去机场,原本只要200多元,有人最终花了1300多元;
三亚回杭州的机票,平常只要1千多,此时也涨到了1万多。
三亚机场,游客等待登机
当然,能走的人毕竟还是幸运的。有人在消息一出就想赶紧润,结果发现航班纷纷取消;有人好不容易登上飞机,从早呆到晚,却最终不能成行。
根据媒体报道,目前滞留三亚的游客有8万多人,其中约3.2万人滞留在酒店。
根据要求,游客在完成7天风险排查后,7天内第1、2、3、5、7天核酸检测阴性,经评估后可离岛。也就是说,滞留游客至少要在三亚再呆7天。
三亚游客做核酸
成都有家13口人,7月31日赴三亚旅行,住在三亚文华东方酒店。因为疫情走不了,即便5000一晚的房费,因应政府要求可以半价续住,13口人5间房,每天食宿费就高达26500元,7天至少要多出18万元!(根据回应,消费按最高标准算的,实际预估也在10万以上)
当然,可以想见的是,即便7天后能顺利离岛,回到成都又要面临新一轮隔离,他们一家因为疫情多出的直接费用不是小钱。
02 自作自受?
对于滞留游客,有种观点认为他们自作自受。
有位网友发文说:“本来你就知道疫情没有结束,你非要溜达,没事找事啊?我认为能去三亚的都是有钱人,贵点你就当为当地旅游业做贡献吧!”
网友评论
在“防疫正确”的当下,这种观点相当具有普遍性。用某位网友的评论这叫“食得咸鱼抵得渴”。
可是,稍微具有点正常思维的人,都知道其谬误之处。
三亚
首先,疫情反复不代表所有经济活动都要停歇!
经济要恢复活力,人员正常流动是第一要素。目前全国疫情大致受控,前些天都是全国才几十例感染者。因为这零星的感染者,就全国人员也不准流动了?旅游也有罪了?这是什么逻辑!
何况,对于海南、云南等省份来说,旅游业本身就是支柱产业,航空、酒店、餐饮等一系列行业,都渴望在疫情稍微受控的暑假,能够回一些血。
前段时间,长沙、大理、新疆等网红旅游地,都迎来了“报复性旅游”。有些长沙网红用恶搞的语气调侃:“求求你们莫来哒,岳麓山都被你们踩低了几厘米”。其实,如果没有这些“报复性旅游”,无数的民宿、餐饮、旅行社等旅游业者,已经在关门边缘。
去年6月6日开业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开业一年就经历了4次闭园5次开园,365天里共计闭园103天,作为企业经营者有多艰辛可想而知!
有网友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官微上留言:
心疼,他只是一岁的宝宝啊!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其次,谁说能出去旅游的都是有钱人?
从游客的自述里,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游客都是好不容易存点钱,出去放松下的普通人。他们中有些是工薪阶层,有的是学生。
而且,即使是有钱人也不意味着承受封城造成的额外成本就是活该!
毕竟,人家是来放松休闲,支持当地经济的,忽然间生活节奏全被打乱,还要承受因为封控带来的额外成本。这本来就是值得理解和同情的。
最后,休克式抗疫不可取!
在“防疫正确”的思路下,各地防疫措施层层加码,民间对疫情发生地的人流、物流层层设限,对于感染者各种歧视,在当下都是常态。
去年,河南某地称外地归家者为“恶意返乡”; 8月3日晚间,河南省民权县宣布对全域人员赋红码和黄码;8月,东北某市宣布中超足球联赛“半年内被诊断为(新冠)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无症状感染病例不得购票”……这些怪象,都是这一思维的产物。
这背后,是不少地方的懒政。在防疫不力容易被问责的当下,一刀切防止疫区人员流入,又一刀切“全域静态管理”,是最粗暴有效的方法。
保住乌纱帽要紧,多少普通阶层因为封控而生活困顿,多少行业因过度防疫而在崩溃边缘,从来不在他们的思考优先序列之中!
《第一财经》前几天发表社论,对“休克式抗疫”表达了质疑。文中如是说: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实践中必须做到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关键是地方上要遵从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休克式抗疫”的做法断不可取,并应该根据相关规定对责任人予以追责。
就像胡锡进所言:“只要抗疫而不计经济和其余,也决不会是中国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