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镇乌石峰村乡村三十六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点,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将改革进行到底”湘潭市优秀改革案例剖析①
闲置农房“活起来” 乡村旅游火起来
——乌石镇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的实践探索
“您之前订的100人团队需要增加至200人?没问题,我们这边食宿最大接待能力是1100人。”2月24日,湘潭县乌石镇乌石峰村“三十六坊”运营经理苏丹的电话响个不停。雪后初霁,正是“三十六坊”开门迎客的好时机。
“三十六坊”所在的乌石峰村紧邻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彭德怀纪念馆,2016年之前,这里水不通、电不通、路不通,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省定贫困村。2018年11月,村里引进康辉旅行社,成立湖南丰农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发展“文创民宿+农旅”产业,走出了一条由“闲”变钱的乡村振兴之路。
闲置农房被激活利用
“‘三十六坊’创始人陈容丰刚来村里时,进村道路只有2.5米,到处是一片落后破败之景,陈总当时掉头就走,说旅游大巴都开不进,怎么发展农旅?”苏丹回忆。
令陈容丰惊讶和感动的是,三天后,她接到了村党总支书记贺师的电话:“三天时间,我们把进村道路拓宽了一倍,一周之内停车场也将修好。”全村人的诚意和行动,让这个集红色教育、农家文创、户外拓展等多项体验活动于一体的“三十六坊”乡村研学旅游基地项目留在了乌石峰下。
如今,青山之下,各式民居散落。斑竹湖畔,多彩长廊倒影。煎饼坊、陶艺坊、绣工坊、扎染坊、米酒坊、音乐坊……主题各异的“三十六坊”,就藏在村庄一栋栋古朴的土砖房里,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看到这个漂亮的扎染坊了吗?这里以前是一栋闲置农房。”苏丹边走边拿出手机里的老照片给我们看。老照片里,土砖房前,蒿子草都有一人高。
“到目前为止,全村共有18栋闲置农房被激活利用,面积2000平方米。”老村长冯建龙介绍,其中5栋是以旧翻旧、以旧补旧,项目方每栋投入3万多元,以投入抵租金,打造成了扎染坊、煎饼坊、大湾学堂、绣工坊和音乐坊。另外9栋是以租赁的形式打造,像造纸坊就是租了冯进炎家房子,每年租金是1000多元。还有2栋是自主经营,杨秋良家的农副产品坊和贺先锋家的面条坊,他们经过村里和公司针对性培训,成了农村新型经营者。
杜稳粮家是一栋二层砖瓦房,依托自家酿酒的老手艺,一楼办起了酿酒坊,二楼公司投入1.5万元现金和一些床上用品,办起了拥有4间房8张床的民宿。“2021年,受疫情影响,接待的游客不多,但也有20多个。”相比以前房子白白空着,杜稳粮已经很满足了。像这样形式的民宿,还散落在全村64户村民家中。
还有一栋1000平方米的闲置宅基地,被置换成建设用地,建立生态露营基地。“今后还将对‘三十六坊’进行扩建,新建特色乡村音乐吧、停车场,利用闲置农房打造劳动教育基地……”乌石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办公室主任谢阳介绍。
贫困村变身乡村旅游重点村
现在的“三十六坊”,坊坊别有洞天。坊内,煎饼机、古香古色的染缸和小型石磨、传统的酱色酒缸和纺棉花机等规整摆放,游客可以手工制作煎饼、豆腐、面条,可以体验扎染织物、陶艺制作、旗袍设计,可以学习古法造纸、酿酒技艺,或者漫步田间小道,听小草呢喃、看虫鸟打趣。
“依托康辉旅行社,我们的经营模式实行‘六统一’,统一接待、统一营销宣传、统一设施标准、统一培训学习、统一结算、统一线路,营业收入逐年增长,从2019年的32万元,到2020年的156万元,再到2021年的320万元,2021年受疫情影响,接待游客也有3万多人。”
“2019年以前,村集体收入只有几千元,即承包水塘和村完小改造成敬老院的收入,2019年达到8.8万元,如今已有52.2万元。”冯建龙说,关键是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村民可以实现四种方式的增收:资产租赁受益、村民经营受益、村集体分红受益、务工受益。仅手工艺品这一项创收就达6万余元每户。“等于过去的闲房、闲地、闲人,如今都变了现。”
昔日的省定贫困村,现在跻身成为“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这一改革探索实践也被评为了2021年度湘潭市优秀改革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