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成本太高、托育服务太贵、女性重返职场太难……关于生育的话题一直居高不下。生完孩子谁来带?自然也成为许多家庭面临的共同难题。近期,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一则建议冲上热搜:建议将男性的带薪陪产假增加到30至42天。
对此,这位代表表示,放开三孩后,目前女性产假和男性陪产假之间的天数差异进一步加大,导致男女员工因生育而对工作的影响程度有着更大差异,可能加剧女性因生育遭受的就业歧视。对此,可以尝试增加男性的陪产假,提高男性对育儿活动的参与度,进一步做到“一视同仁”。“三孩”生育政策的落地,一定是国家对于人口结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综合考量后的结果,其目的也一定是实现家庭与社会多赢。但生育压力传导到家庭,夫妻之间如何分摊压力,这些由生育带来的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家庭的生育愿望。不可否认的是,为了缓解“带娃”的压力,延长“产假”、增加“育儿假”“痛经假”等等保障女性权益的政策相继出台。甚至有些地区推行了“女职工生育三孩的再给予半年奖励假”的政策,也就是,女性产假最长可达一年之久。
但现实中,女性对产假释放出的善意却是心情复杂——带娃时间是有了,但对于女性本身在职场的特殊性而言,女性员工这类假期的叠加,让不少企业在用人的考量上,更会将天平倒向男性。据统计,去年,我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5%。这个数字,显示着当代女性在持家、养家方面的能力也不容小觑。因此,她们生育之所以有顾忌,主要考量除了孩子的抚养压力外,还有女性自身的职业规划,特别是生育后的职业发展。而《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55.8%的女性在应聘过程中被问及婚姻生育状况,29.6%的女性曾在求职时因为性别原因被用人单位限制,18.2%的女性因照顾家庭被迫放弃事业。不少高学历的女性因生育问题被婉拒、被辞退的新闻并不少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延长男性陪产假,自然赢来了网友的一片叫好之声。这不仅让人看到了社会政策为提升生育率、保障女性的职场平等所付出的努力,还昭示了一种价值取向:延长陪产假,以“赋予权利”的形式,让更多男性在履行育儿义务的同时,增强他们对配偶的尊重和理解,改变部分男性在家庭子女教育中缺位的情况。育儿不仅仅是女性的责任,男性也应该更多地参与到育儿中来。当然,不管是延长男性陪产假还是延长女性的产假,从现实层面看,都会为就职单位增加人力成本,不少男性在面对休陪产假这一合法权益上,同样有着失去工作发展机会的顾虑而选择少休甚至不休。如此“纸面福利”,往往会适得其反。延长男性陪产假,不能只停留在看上去很美。如何通过建立灵活的育儿假制度,促进制度落地,这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