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

中关村日新月异,但不是每一座楼都能跟上它的脚步。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寂寥的“科源社区”,这里的苏式建筑沉闷寒酸,置身其间仿佛回到了50年代。

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

科源社区西临北京大学、北靠清华大学,向东则是高校林立的学院路。

1951年,北京市政府将大泥湾(黄庄)以北、成府以南的300公顷地一并划给了中国科学院,大批科研人员聚集于此,他们的居住问题也亟待解决。1954年,在中关村东区建起了一批住宅楼,其中三栋三层小楼,总共48户,因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最好,安排高级知识分子居住,而被称为“特楼”。

这三座小楼,灰砖、黑瓦、朱红色木窗格,就是现在的科源社区13、14、15号楼。其中, 14号楼最早建成,等级也最高,还铺着木地板。L型的13、15号楼如两翼般东、西而立,户型稍有改进,有了客厅和卧室之分,每户总面积比14楼略小,约100平方米。

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

13、15号楼呈L型结构位列两侧。

1955年11月,钱学森一家落户到14楼201室。这套五室一厅的房子当年在北京算是“豪宅”,虽然做饭还得烧煤,但有干湿分离的卫生间。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说“爸爸妈妈都很愉快,因为这里毕竟是自己的国土,自己的家”。

同年,高中生柳怀祖随父亲柳大纲(我国盐湖化学创始人)住进15楼。“那时三座楼建成不久,洋气得很。”虽然厨房卫生间灰色的水泥墙上还裸露着纵横交错的管道,但在“一穷二白”的年月里,仅浴缸就足以证明它是高档住宅了。

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

15号楼屋门上留下的装饰。

更洋气的,是特楼里的住户。经济学家顾准的儿女回忆,他们一家刚从上海到北京时,感觉北京比较“土”,可在中关村的“海归”科学家们面前,他们就成了“土包子”。每天傍晚,楼上某家响起叮叮咚咚的钢琴声。清晨,楼上地板嗡嗡响,大人说这是“吸尘器”的声音。还有从国外带回来的冰箱、电视机、进口自行车,这样的生活水平,比国人超前20年。

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

如今的14号楼前大树参天,既是交通要道,又是纳凉闲谈的好地方。

曾几何时,这里大师云集,先后入住这三座小楼的有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汪德昭、郭永怀、童第周、贝时璋、罗常培、吕叔湘、顾准等60余人。他们绝大部分为中国最早的中科院院士,也有“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863”高科技计划的倡导者,几乎每一位都是某一领域开山鼻祖。

在这么小的范围里,云集着这么多“最强大脑”,不但在世界上不多,在中国更是少有,这三座小楼也被称为“特楼”。在那个年代,每到夜晚,“特楼”前都有荷枪的解放军战士站岗,离“特楼”不远,还驻有一个装备精良的警卫班,可见它的分量有多重。

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

中关村科源社区13号楼。

科学家们对环境卫生和公益活动都很重视,那时,每周都有这样一个傍晚,平常“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科学家们,全家出现在楼前,不是开PARTY,而是出来打扫卫生、美化环境。经过两三年的努力,“特楼”周围的环境大为改观,13号楼前栽着一片重瓣桃花,每逢春天就争相吐艳,14号楼前是一个花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

楼道窗户上积攒了厚厚的尘土。

半个世纪过去了,大师们的背影早已远去,2019年6月底,“特楼”等429处建筑被公示为北京首批历史建筑。“特楼”的二代住户们一片欢腾,大家七嘴八舌地出主意,为“特楼”的未来出谋划策。

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

从楼梯的扶手就能看出它出自“那个年代”。

“特楼”履历

1951年,北京市政府将大泥湾(黄庄)以北、成府以南的300公顷地一并划给了中国科学院,以“保留相当发展用地”。

1954年,在中关村东区建起了一批住宅楼,其中三栋三层小楼,总共48户,因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最好,安排高级知识分子居住,而被称为“特楼”。就是现在的科源社区13、14、15号楼。

十年浩劫之后,中科院想把老院士搬出已经成了“大杂院”的特楼,却引起很多人“不满”,好不容易可以做学问了,谁愿意耽误时间搬家装修啊。当时特楼里流传一句话,叫做“乔迁之忧”。

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

90年代开始,特楼里走的走,搬的搬,50年代的老住户越来越少,居住条件也越来越落后于时代。

2009年10月29日,107岁的贝时璋在睡梦里安详辞世。去世前一天,他还在家里和六位研究人员谈创新。

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

2012年北京两会上,北京市科协关于 “将‘特楼’列为科学名人群体故居加以保护”的团体提案,受到广泛关注。

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

2019年6月底,特楼等429处建筑被公示为北京首批历史建筑。

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

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搬进来,科源社区仍然充满生机。

详情请点击>>特楼芳华

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63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8-07 12:22:17
下一篇 2022-08-07 12:23:13

猜你喜欢

  • 00后老板中秋扣员工50%工资代尽孝

    近日,海南三亚一家公司为体现中秋关怀,推出”代尽孝“福利,引发网友热议。 此项福利内容包含两个方面:将员工9月份工资的50%作为中秋孝心金打进员工父母账户,同时由老板买单给每位员工…

    2022-09-08
  • 国家男篮集训名单公布_郭艾伦落选

    为备战2023年男篮世界杯、亚运会等重要赛事,中国篮球协会拟组织国家男篮于6月23日-7月6日在青岛国信篮球训练基地进行集训选拔。 现公布国家男篮集训名单: 主教练乔尔杰维奇解读集…

    2023-06-14
  • 湖北甘肃健康码取消核酸超时提醒

    ■抵郑后24小时内需进行一次核酸检测,超时了怎么办? 2月6日,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关于对节后来(返)郑人员的“双加强”的提醒。 加强提前报备:来(返)郑人员需提…

    热门资讯 2022-12-04
  • 疫情亲历者:请听听西宁人的心声

    记得那是20年过年,坐标成都,我刚踏上返回故乡青海西宁的火车,同一天收到武汉封城的公告,原本对这次疫情没太多紧张的我和家人,瞬间感觉不妙,急急慌慌在家附近买到几个N95 口罩,和家…

    热门资讯 2022-10-27
  • 常态化核酸检测得花多少钱

    中新经纬5月7日电 (林琬斯)近日,北京、杭州、上海等地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开始要求核酸检测常态化。在常态化核酸检测之下,政府如何向企业采购?财政资金需要承担多少费用?我们以北京为例算…

    热门资讯 2022-05-07
  • 夯基固本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央视网消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当前,各地各部门正抢抓农时加强春季田管,压实责任稳住春播面积,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

    2023-03-28
  • 北京人均存款已接近27万

    4月11日,央行公布了2023年一季度的金融数据,其中透露了大量信息。除了超预期的新增社融、持续改善的信贷总量和结构外,居民存款也备受关注。 居民存款增加近10万亿 央行数据显示:…

    2023-04-12
  • 网信办开展网络辟谣标签工作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记者29日从中央网信办获悉,今年8月以来,按照“清朗·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专项行动统一安排,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会同网络综合治理局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为…

    热门资讯 2022-09-30
  • 封神第一部妲己终于来了

    今年的国产电影势头一片大好。 除了春节档影片,端午节上映的《消失的她》,《我爱你》都有着不错的口碑和票房表现。 而接下来即将与大家见面的《热烈》,《超能一家人》,也都有突破票房记录…

    热门资讯 2023-06-29
  • 寒潮高温预警首次齐发:南北两重天

    昨天(3日)下午13点37分,河南省会郑州气温已经达到40℃,是今年省会级城市中第一个达到40℃+的城市,打破了当地5月上旬最高气温纪录。 40.8℃!河南郑州已追平当地5月高温纪…

    2022-10-03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