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全网刷屏。在全长11分钟的视频中, Up主@衣戈猜想以平缓的语调、富有文学性的旁白和真实的画面,讲述了在农村生活的二舅的前半生。在社交媒体上,视频中的二舅和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受到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视频的弹幕上,满屏都是网友打出的“敬二舅”。“二舅”的经历,是无数平凡人生活的缩影,这种“渺小的伟大”,触动了很多年轻人。不少人从这则视频中,回想起身边与二舅相仿的亲人,也有人想起了一些经典小说、影视剧中平凡而又不向生活低头的主人公。
视频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普通人的一生,往往和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开头Up主这样介绍二舅:“村子里曾经的天才少年”。而说到“天才少年”,大家想到的恐怕不只是那些令人羡慕的人,也有那些命途多舛、让人感动唏嘘的人。比如今年年初同样在全网刷屏的“天才译者”金晓宇,就是一例。
视频中,二舅的人生经历所对应的时代印记,距离人们并不遥远。比如在医疗水平不发达的年代,二舅因为打针落下残疾;因为身体原因,二舅未能返回学校继续念书、参加高考;没能走出农村的二舅,只能学门手艺、做个木匠;“生产队没了”,二舅开始感受到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化;此外,二舅给两个妹妹手工制作、创意贴牌的家具嫁妆、听起来有些魔幻却又忽然离去的爱情,以及攒钱为养女买房等故事,也有鲜明的时代痕迹。个体的人生经历或有差异,但社会记忆则是相通的,最能牵动人的思绪,引发人的共鸣。
当然,人们的感动、共情,其实是通过Up主的描述产生的。视频中,二舅是沉默无声的,只有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能帮助人们更立体多维地了解二舅,以此将旁白所讲述的事迹和二舅本人联系起来。在叙述过程中,Up主的表述方式、修辞方法也很重要,所以戳中大家的“泪点”。比如使用“homie”这样的网络流行词,提到汪曾祺笔下的父亲形象“老顽童”、电影《棋王》中关于“奇才”的台词、以及电影人物形象“树先生”等,这使视频更能体现Up的主观视角和情感倾向,也和被叙述者二舅细碎的生活拉开了距离。
弹幕截图
距离会决定我们对一个事件或人物的看法。看完视频,估计一些人会有按捺不住的好奇心,想要继续追问和围观二舅的故事。然而,正如Up主@衣戈猜想发文所说,“让二舅安安静静的陪姥姥生活在那个小山村吧,那就是这个故事最美好的结尾。”事实上,一定的距离感,也正是“二舅”形象引发这么多共鸣的原因之一。
现实中的二舅,可能说的是方言,不会像Up主时不时说出几句扣人心弦的金句。放大观察之后,二舅身上的传奇色彩也未必有大家想象中那么浓厚。某种程度上,二舅的生活状态可能是自发自为的,外界所赋予的意义,不见得就是其生活中所奉行的准则。不过,对和真实的二舅在生活中没有交集的绝大多数观众而言,他们从“二舅”的形象与经历中感悟到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真实”。
现在大家所说的精神内耗,既包括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真实的压力、烦心事,也包括很多不值得困惑的困惑。这部分人并非不知道有一些情绪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但却很难将其驱逐出去,还自己一个澄净和专注的心境。因此,二舅在生活中经受的磨砺和挫折,在给人感动的同时,也能激励和治愈一部分人。视频结尾,二舅在曲折不平的山路上蹒跚着向前走,回头那一刹那,让不少人感触颇深:人生一路走来,一些生活中看似无法逾越的困苦,其实咬咬牙也就熬过来了。我们欠缺的,或许是二舅那份用力生活的勇气。
视频截图
在内容市场上,不乏讲述苦难的视频,呈现乡村生活,比如做饭、木工、种地、绘画等的视频也有很多,但《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能脱颖而出,是因为这种非虚构的视频将目光对准了平凡人的闪光点,既接地气,亦有关怀。可亲可敬的二舅,显得平凡而又伟大,视频中的内容,也呈现出了一片未经刻意美化,但同样令人舒适的乡村人际关系和生活图景。
在农村,像二舅这样勤劳肯干的人有很多,或许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二舅们”的人生并没有因此被框定,在压力和阻碍面前,他们总是主动寻求出路,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活法。视频中有句话,被很多人转发到了朋友圈,“这个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第二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人生在世,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不见得多么轻松,因为人生的价值感很可能从承担责任中产生,但往事如烟,不纠结于过去、不沉沦于遗憾,我们才能拥有往前走的动力。
当然,有网友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视频是对苦难的轻描淡写,对乡村生活的描摹也过于浪漫抒情。这种看法有其启发意义,提醒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乡村,而不是“掉入温柔乡里”,只看到乡村生活中柔软亲切的细节,而忽视了现实质地坚硬的那一部分。比如现在乡村有老年人无法很流畅地使用智能手机,随着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或到城市发展生活,留守老人、村庄空心化的现象也会出现,这些人面临的困境在视频中也有体现,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