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热了!真的太热了!
多地连续的高温让人们苦不堪言,几乎每个微信群的人们都在喊热。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还可以靠空调续命,可那些受工作所限必须要在户外工作的人呢?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位建筑工为儿子攒学费高温工作9小时后因热射病不幸去世,让人无限唏嘘。
近期连日的新闻报道中,不断看到快递小哥、外卖小哥、建筑工人、露天检测点工作人员、军训学生等户外人员因热射病倒下的消息。
眼下,我们民航系统也必须高度警惕“热射病”对一线工作人员的影响,诸如机务、监护、装卸、清洁、油料等,以及奔波在停机坪上的各岗位人员。炎热夏季高温下进行高强度的工作,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挑战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
而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保障入境航班的工作人员,因为除了高温天气,他们还要全副武装穿好防护服上岗工作,那种闷热的煎熬可想而知。
对于民航人来说,我们都知道夏天的停机坪,太阳直射,机坪上体感温度远远比天气预报中的温度要高出好多,多少机务师傅在50~60℃的机坪上烤化了鞋底,多少装卸工师傅的脸上胳膊上被晒爆了皮。
停机坪地表温度53.7度
飞机循环进出气口98.7度
刚停稳的飞机刹车片:140℃
刚关车的飞机发动机尾喷管内部:225度
在这种天气下工作,机坪一线工作人员将时常面临中暑的风险,而机坪运行人员的健康风险也将给飞行安全带来间接威胁。
据微博认证为“前浙江援疆外科副主任医师”的博主@白衣山猫 介绍:
这些人为什么更容易中暑?
人体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就会产生热量,人体必须及时把这些热量散发出来,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当环境温度高于或等于皮肤温度时(35℃左右)人体就没法通过一般的辐射、传导、对流散热了,出汗并蒸发成了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夏天的户外,太阳直射,高温天气,停机坪上的工作人员穿的衣服不透汗,不透气,汗和热没有办法透出来,那会导致热量在人体积蓄,也就容易导致中暑,严重的叫热射病。
别说先喝正气水或者吃药可以预防,在绝对高温人体却无法散热面前,任何药物预防都没有作用。
要知道,热射病的死亡率很高,介于20%-70%之间,50岁以上的患者最高可以达到80%。
虽说疫情防控是重中之重,但对于一线工作人员来说,我们需要更加科学和人性的指引。
我们非常有必要尽快探讨出一个解决办法,比如说,停机坪上的工作人员,能不能脱掉“防护服”?
7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进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虽然这则《通知》针对的是“不再对进口的非冷链物品核酸检测”,和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但其中提到的一则研究结论至关重要:
常温条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时间短,1天内全部失活。
用词非常绝对。也就是说,新冠病毒离开活体,常温条件下最多“苟延残喘”24小时。
而我们在停机坪暴露在阳光直射下的工作人员,一般接触的是国际专班的货物,并不和旅客直接接触,必要的防护措施必不可少,但全副武装的“大白”防护措施是否还有进一步调整简化的可能?
据@白衣山猫 介绍:从医学角度讲,新冠病毒要侵入人体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粘膜。一路是经过空气或者气溶胶,随呼吸而进入呼吸道。要挡住这一路,戴口罩就可以了。
另一路,是因密切接触,从口、鼻、眼等处粘膜进入。主要的途径就是手摸到病毒以后,再去摸自己的口、鼻和眼睛,导致新冠病毒从黏膜侵入。
要挡住这一路病毒侵入,勤洗手和手消毒,是主要手段。
我们是否可以借此依据认为,戴口罩、勤洗手、随时做好消毒,对于仅在机坪上保障的机务和装卸工等岗位来说,其实已经足够防护了呢?
最近这种天气下,停机坪运行保障人员的“大白”着装,真的容易超过人体所能承受范围的极限。
希望中国民航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并抓紧时间研究出台相应政策,我们不能再因为这种原因见到一个个民航人倒下,不能让他们每天拿着命来保障航班的安全顺利。
在政策调整之前,呼吁各航企加强夏季对机坪保障人员的健康关怀,认真排查一下机坪保障人员的劳动保障条件,诸如机坪休息室、饮用水、冷饮、空调、医疗急救设施设备等是否都置办齐全?他们的持续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
也呼吁我们飞国内航班的乘务员小伙伴们,如果天气太热,见到机务兄弟、护卫兄弟等机坪工作同事走近,不妨顺手递上瓶小水或倒杯冰饮料,一次举手之劳或许就会避免一次伙伴的倒下。
同为民航一线人,我们需要守望相助,彼此温柔以待。
另外,特别希望航司、机场的宣传部门,能够改变宣传思路,不要只是高调宣扬我们的工作人员顶着烈日辛勤工作,而请扪心自问,他们愿意这样吗?他们还能怎么办?在这种恶劣天气下,你们又为他们的健康和安全做过什么?
外面天这么热,有些机关大楼的空调会议室里,也该泼泼冷水了。
注:本文标题取自@白衣山猫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