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阿坝州汶川县抓住东西部协作契机,变“资源输出”为“来料输入”,创新手工业“飞地”合作模式,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产业。汶川县分别从“原料供给、技能提升、数字转型”三个方面精准发力打出系列组合拳,推动来料加工产业发展逆势上扬。1至5月,全县来料加工量突破100万件,新拓展壤塘、理县来料加工车间3个,新增从业人数134人,实现人均增收2100元。
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作业
在七盘沟川青甘高原物流产业园区内的汶川县来料加工总部车间,新上的童装加工车间内缝纫机在工人的操作下加快运转,一件件儿童罩衣、T恤衫等正在定制生产。
“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对口支援下,今年来料加工由以前单一的无痕内裤加工迈向童装、衬衫加工等多元化来料加工业务,并且拓展原料来源市场。”汶川县来料加工总部车间负责人杨梅介绍,为发展壮大来料加工产业,汶川县一方面积极对接浙江义乌方继续加大原料供应,另一方面立足浙江省湖州市全国最大的童装市场寻找加工来料业务。杨梅说:“经过多方努力,目前,成功争取到湖州东泰服饰有限公司每年提供10万件儿童罩衣原料加工业务,争取到长兴三凯贸易有限公司每年18万件外贸童装加工业务。”
在发展来料加工业务的同时,汶川县还注重开拓自主业务,并将藏羌元素融入到产品加工中。注册了“阿浙秀”“秀禹义”两个商标,引导车间自接首批5万件短裤订单并进入生产,成功迈出“来料加工”向“来单加工”转型第一步。
来料加工产品
为提升员工业务技能水平,汶川县强化开展员工专业化培训,通过创新岗位培训、劳动竞赛、技术观摩等活动载体,以镇为单位开展技能比武,挑选技术能手参加全县层面的来料加工技能大赛,培养选拔32名“本土师傅”开展师徒结对帮带。利用浙江服装生产企业优势资源,分3期组织50多名车间业务骨干到浙江虹雨服饰有限公司、湖州蔚蓝智衣科技有限公司跟岗学习,组织12名车间主任到湖州东泰服饰有限公司学习车间管理经验。争取浙江行业龙头企业支持,来料加工车间总部与申洲集团制衣总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申洲集团为来料加工订单培养技术工人,通过开展持续培训,让全县员工技能水平显著提升,加工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8%以上。
来自威州镇七盘沟村村民浦应娟通过学习,正式成为来料加工车间的工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在家门口就业,让她坚定了在车间上班的信心。“以前在外面到处打工挣钱,家里面娃娃也顾不到,现在在这里上班一个月平均下来还是能挣四、五千,有时候还要高一点,对我们妇女来说很方便,既能带娃娃又能顾家,还能挣钱。”浦应娟表示。
来料加工车间工人正在整理加工产品
近年来,汶川县充分利用浙江对口支援扶持资金,全力嫁接线上数字化平台发展。今年加工车间又从机器设备入手,利用浙江对口支援420万元、县本级配套资金580万元,购置了杰克缝纫机、电脑裁床等加工机器60余台,协调杭州淦龙实业有限公司捐赠缝纫机10台,争取申洲集团捐赠缝纫机、绣花机、印花机等机器设备45台,装备起5个全流程加工车间,布局了3条自动化制衣流水生产线。协调浙江杰克缝纫机无偿赠送价值20万元的杰克优产管理系统,帮助准确掌握物料库存、订单进展、员工、设备、产品合格率等信息,提升车间数字化管理水平。
汶川县还设计开发基于全州推广的“阿坝州来料加工产业数据管理平台”,对各个车间就业吸纳带动、生产合格率、生产完成、交付时限等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极大降低管理成本,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据悉,浙川对口支援以来,在汶川建成来料加工车间37个,总面积12000平方米,覆盖群众1500余人,人均增收超过2000元/月,吸纳就业困难人员200余人,解决辖区内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居民就近就业,有效助力汶川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来料加工模式已经复制推广到马尔康、茂县、理县、壤塘等县(市),下一步将逐步向州内其他地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