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中所镇陶家营村,入口处粉饰一新房屋立面上,江•越乡村振兴示范村几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泛着亮光,顺着道路走进去,不时可以看到粉刷墙面、更换大门、搅拌混凝土、砌墙等井然有序的劳动场景,其中,少不了乡镇村组干部忙碌的身影。
大干快上,加快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打造在全镇上下形成共识。
“我们要抓紧施工建设,争取将工期缩短至年内,拥抱即将到来的高铁时代。”中所镇党委书记黄玉平信心满满。
勾好底色 让十八碉楼记乡愁
陶家营位于越西县中所镇境内,因本村名人陶亨(官至都督)而得名。
这里,土碉楼林立。
越西的土碉源远流长,土碉的墙壁是很厚的土夯墙,底层土夯墙最厚,俗称“狮子头”,最厚的能达一米多。二层、三层、四层,从下到上,依次递减,主要是为了使房屋结构稳固。而土碉的很多结构,大到墙体、支柱,小到门闩、窗户,其设计都是围绕防御功能进行的。
土碉旧时应“防盗防匪”之需而应运而生,墙体厚实牢固,易守难攻,成为保护驿站、村落和丝绸之路畅通的有力武器,使流寇和土匪不敢轻易进犯。
可以说,土碉承载着很多人的文化记忆和乡愁味道,在陶家营村,现存完好的土碉楼还有20多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8座。
50多岁的陈明是其中一座土碉的主人,“我们家的这个碉楼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陈明指着墙壁上斑驳的痕迹说,“这么多年的风吹雨打,外墙的泥土被冲刷了不少。”
顺着他指的地方看去,墙面坑坑洼洼,满满的年代感和沧桑感。碉楼的前面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几棵树在土筑的围墙旁边恣意生长,郁郁葱葱,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留下斑驳的光影。
陈明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在打造,自己住的这个碉楼因为有特色,镇上准备引进企业进行承包管理,自己收取承包费用。
“这是我们家新修的房子。”旁边,一座小楼的主体已经完成,修建费用一部分由政府解决,一部分自己筹建。
针对村里年代久远且具有代表性的碉楼,镇村两级正在积极协调引进企业进行修缮包装,修旧如旧,让它在岁月的洪流中“活”得更久。
实际上,登上石龙山,一窥陶家营全貌,就能看见大大小小土碉矗立在村子的各个地方,与近年来修的楼房交相辉映,古朴与现代在这里得以有机融合。
“土碉是陶家营的金疙瘩,我们将在保护土碉楼这一历史建筑上发力,把土碉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底色,全力塑好‘陶家营十八碉’品牌形象,让土碉成为陶家营乡村旅游路上一道最美的风景。”黄玉平这样说。
调制彩色:传承文脉兴业态
石龙山下的陶家营村地理位置优越,与和平村彝家山寨、观音碧潭、文昌大庙等景点比邻,同时,这里又是南丝绸之路——零关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丝路文化、驿站文化底蕴深厚。
结合实际,越西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利用陶家营传统村落建筑及丝路文化、驿站文化资源,开发以古村落文化体验为主的系列休闲产品,同步实施清风书吧、新风超市、苗木基地、桃花园林、民宿等产业,全面体验当地文化,实现古村引进游客、体验留住游客、民宿住下游客的目标。
石龙山上,全长1389米的骑行道、步行道正在加紧施工;石龙山下,陶家营村已经流转140亩土地,栽上了桃树。村支部书记王志雄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发展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我们成立了陶家营桃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资金注入等方式入股,明确分红机制,确保村民利益。
闲置的房屋怎么办?陶家营引进企业打造高品质的民宿,作为村民致富增收的示范引领,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
不远处,村民陈民康家的院子里瓜果飘香,宽敞整洁的农家小院里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院子的一角,精心打造了一个鱼池,旁边有许多的盆景和盆栽。他已在为开办民宿蓄力。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轰轰烈烈的项目建设让这里的村民对未来充满希望。
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陶家营村乡村振兴装上翅膀,而基层治理的不断深化和巩固将决定陶家营村能飞多远。
接下来,陶家营村还将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村级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多元融合参与,充分利用家风家训馆、村史馆等功能性场所,引进东部“户联码”数字管理模式,形成自治、德治、法治与技术治理协同推进的治理体系,让好环境始终如一,好风气弥漫村庄,好形象留在宾客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