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位于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欣荣村的稻鸭鱼生产基地,风景格外美丽:微风拂过,水田里碧绿的稻禾像海浪一样一起一伏,泛起层层碧波,觅食的鸭子在水稻田里时隐时现,不时还有稻花鱼跃出水面……
稻鸭鱼生态种养殖模式,助力“一田多收”。
稻在水中种,鱼在水中游,鸭在水上戏,这动静结合的画面,正是彭山区积极探索“水稻+N”立体生态种养殖模式的生动写照。
从彭山城区出发,往西南方向行驶10公里,便是欣荣村。种粮大户王程淋在当地流转了6000余亩土地,全部种植优质水稻,产量超过420万公斤。今年,在区农业农村局的鼓励和引导下,他将一部分稻田作为试验田,在田地四周挖了水沟养上鱼,并砌上围栏,按面积放养一定数量的麻鸭,探索稻鸭鱼共生模式。而这块试验田也被列为彭山区的稻鸭鱼生产试点基地。
“总书记曾鼓励各地种粮大户带动广大中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我作为彭山区的种粮大户,希望能率先在全区引用稻鸭鱼共生系统,并将总结的经验推广给更多小农户,让大家可以实现既稳产又增收。”王程淋说,稻鸭鱼共生模式突出水稻种植边际效应,是解决粮食生产高产不优质、优质不优价、增产不增收矛盾的有效方式。
王程淋介绍,他在试验田的一侧修建了鸭舍,白天将鸭子放入稻田觅食,鸭子不仅可以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其粪便还能给鱼和水稻提供食物和养分。待鸭子长大后,他又会将它们进行圈养,这样也就解决了鸭子吃鱼的问题。“利用稻鸭之间良性共生的关系,既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产出有机稻米,养出来的鱼、鸭也能实现肉质细嫩紧实、味道鲜美。”他说。
彭山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袁敬勇告诉记者,为了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种养经济效益的提升,彭山区针对稻鸭鱼共生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认真分析,确保见实效。
“例如,养殖沟的比例要小于整个水稻生产面积的4%,通过边际效应,可以实现粮食不减产。此外,养殖沟的深度还要保持在1.2米左右,这样鱼和鸭子的生长就可以互不干扰。”袁敬勇说,通过测算,扣除养殖鱼和鸭子的成本,可以实现每亩1000元的经济效益。
目前,王程淋利用稻鸭鱼共生模式已在自己的稻田里投喂了每亩8只麻鸭和350尾鲤鱼或鲫鱼,经过两个多月的运行,效果十分明显。他高兴地表示:“以我多年种植水稻的经验来看,水源比较充足的地方,稻鸭鱼共生模式还是值得推广的,尤其是在平坝地区,经济效益更为明显。今年,我们率先实验了40亩稻田,整体表现还不错。”
据了解,今年以来,彭山区积极探索“水稻+N”立体生态种养殖模式,以实现“一田多收”,提高水田资源利用率,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接下来,该区将以公义镇欣荣村的稻鸭鱼生产基地为着力点,因地制宜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并给予相关技术指导,着力提高稻田综合种养水平,带动农户提高稻田产值、促进稻鸭鱼生态能量循环,进一步增加收入。
同时,为抓好产销对接,解决稻鸭鱼生态种养产品销售问题,彭山区还将探索“体验式农业旅游”合作模式,让游客在观光、学习、捕捞、劳作过程中了解农业生活、放松心情,享受乡土趣味,促进农村饮食娱乐消费、农副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采取“互联网+”宣传模式,通过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大力宣传稻鸭鱼生态种养产业,变线下销售向线上线下多线发展,确保稻鸭鱼生态种养产业做大做强,让群众真正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