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9月3日,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显示,二季度,央行对440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含大型银行24家、中小银行3999家、非银行机构377家)开展了央行金融机构评级。
此次央行评级结果显示,3978家参评机构处于安全边界内,资产占比98.6%。评级结果在“绿区”的机构约2169家,资产规模298万亿元,资产占比90.4%;“黄区”机构1809家,资产规模27万亿元,资产占比8.2%;“红区”机构422家,资产规模4.6万亿元,资产占比1.4%。
此次央行评级与去年四季度的评级结果差别不大,上次评级结果在“绿区”的机构2089家,“黄区”机构1868家,“红区”机构442家,资产占银行业的2%。
分机构类型来看,大型银行中,评级结果为1级的1家,2级的12家(去年四季度为11家),3级的8家,4级的2家(去年四季度为3家),7级的1家。
中小银行中,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的评级结果较好,分别有93%(去年四季度为95%)、65%(去年四季度为74%)的机构分布于“绿区”,且无高风险机构;城市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次之,有73%(去年四季度为72%)的机构分布于“绿区”,但也有10%(去年四季度为12%)的机构为高风险机构;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风险最高,高风险机构数量分别为271家(去年四季度为285家)和122家(去年四季度为127),数量占全部高风险机构的9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测算,上述数据意味着有13家城商行为高风险机构,16家非银行机构为高风险机构,其中包括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从区域来看,浙江、福建、江西、上海等省市辖内无高风险机构;广东、江苏、湖南、安徽等省“绿区”机构占比均超过60%;19个省市辖内高风险机构维持在个位数水平。辽宁、甘肃、内蒙古、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等省份(去年四季度为辽宁、甘肃、内蒙古、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山东、广西)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多。
评级结果运用方面,央行披露2018年以来累计对全国748家机构开展了1996次风险约谈,对970家机构进行了2417次书面风险提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除评级外,央行每年还会对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包括偿付能力宏观情景压力测试、偿付能力敏感性压力测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和传染性风险压力测试),测试结果为评级提供重要参考和有益补充。
此次《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央行也公布了最新的压力测试情况。央行表示,本次压力测试是对银行体系的全面“体检”,参试银行共4015家,包括6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33家城市商业银行、1533家农村商业银行、611家农村信用社、27家农村合作银行、1631家村镇银行、19家民营银行、42家外资法人银行和1家直销银行。
宏观情景压力测试结果显示,30家大中型银行整体资本充足水平较高,总体运行稳健,三种情景下30家大中型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均高于10.5%的监管要求,表明30家大中型银行整体对宏观经济冲击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
敏感性压力测试结果显示,30家大中型银行,在整体信贷资产风险压力测试中的各个冲击下,整体资本充足率均满足10.5%的监管要求,有较强的信贷风险抵御能力;中小银行对整体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抵 御能力较弱,3985家中小银行现有拨备和资本水平可支撑其整体不良贷款率上升3.54个百分点至7.05%,仍可达到拨备覆盖率100%、资本充足率10.5%。
2020年四季度4399家金融机构评级结果出炉:“红区”高风险机构同比减少10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