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BA.5席卷全球之际,印度、美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又出现奥密克戎“第二代”变异株BA.2.75的踪影。一些研究人员将其称为“人马座”(Centaurus)毒株。有专家认为,这种变异株免疫逃逸性比BA.5更强,可能意味着新感染潮的到来。但也有专家指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新变异株是否值得警惕仍有待观察。
“第二代”变异株
据外媒报道,奥密克戎新变异株BA.2.75近日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
该变异株首先在印度被发现,目前为止已扩散至包括德里在内的至少10个邦。研究人员称其为“第二代”变异株,因为该变异株是从奥密克戎亚变异株BA.2变异而来。
研究人员指出,与BA.2相比,BA.2.75有8个额外的刺突蛋白存在基因突变。这些突变的位置让科学家担忧,认为可能会逃脱BA.2建立起的免疫力。换言之,感染过BA.2的人群,仍可能再次感染BA.2.75。
据“德国之声”网站援引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 (GISAID)数据,7月初,该变异株已占印度新冠病毒测序样本中的23%。
另据《财富》杂志网站7日援引美国疾控中心称,美国目前也已发现两例BA.2.75病例,其中首例于6月14日被确认。
除了印度和美国,目前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新西兰、英国等地也已检测到该变异株。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6日称,正对BA.2.75进行密切监测。
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5日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BA.2.75已在印度等大约10多个国家被发现,但尚未被宣布为“值得关切”的变异株。她补充道,目前该毒株传播性、严重性和免疫逃逸可能性仍是未知数。
是否会带来又一波感染潮?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就在BA.4和BA.5变异株在欧美掀起新冠浪潮之际,印度新冠确诊病例近日也呈指数级增长。
6月9日,印度新增确诊病例近7000例,但6月30日,新增病例已突破1.8万例大关。7月7日,印度新增新冠确诊病例为18930例,是137天内新增感染人数最多的一天。
随着BA.2.75传播,新的问题已经浮现:新变异株是否该为印度近日病例激增负责?BA.2.75是否会带来又一波感染潮?
对此,部分专家已拉响警报。
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分子医学教授埃里克·托普尔(Eric Topol)认为,新变异株的免疫逃逸性可能比现在看到的变异株BA.4和BA.5还要强。这两种变异株均被认为能够逃逸先前感染新冠所产生的免疫力。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病毒学专家汤姆·皮考克(Tom Peacock)称,BA.2.75有大量刺突蛋白突变,且传播速度快、地理分布广,令人担忧。
但也有专家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BA.2.75可能不是印度新冠病例激增的原因。在与BA.5的“PK”中,BA.2.75也可能落败。
无国界医生组织治理战略主管萨宾·卡帕西(Sabine Kapasi)认为,印度新冠感染激增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行为加剧,近日不少人参加大规模社交聚会,导致感染。不过,她表示,人们仍需对新变异株的致病性和住院率保持警惕,如果等到死亡率上升,可能已经无法控制。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卫生安全中心高级学者阿梅什·阿达尔贾(Amesh Adalja)则认为,目前还不清楚BA.2.75在面对BA.4和BA.5后,还能否实现“激增”。他表示,BA.2.75可能会传播一段时间,但最终可能仍是BA.5占据主导地位。5月,美国曾出现一种名为BA.2.12.1的变异株,但最终该毒株6月底被BA.4和BA.5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