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菏泽市的黄河沿岸麦田,联合收割机在收割小麦。图/新华社
日前,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近两年,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二类水质以上,山东作为受益方,共兑现河南省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推动形成了上下游两省政府同心协力保护黄河生态的新格局。
这则看似“普通”的新闻有一个颇为吸睛的背景。2021年5月,河南、山东签订了一份生态补偿协议:综合考虑黄河水情和两省实际,以黄河干流刘庄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为依据,进行水质基本补偿和水质变化补偿。其中,水质基本补偿方面,“水质下降一级,河南给山东6000万;反之,水质上升一级,山东给河南6000万。”
这份被称为现实版“鲁豫有约”的生态补偿协议,彼时引发了不少的关注。新京报曾在2021年5月发表社论文章指出,“比筹码更重要的,是生态治理的决心,是跨省流域生态治理与补偿机制的落实。”“而鉴于此前跨省生态补偿模式的行之有效,此次‘对赌’的效果亦可期。”此番,山东兑现河南省生态补偿资金,无疑证明了“对赌”的效果。
生态补偿的概念其实并不新鲜。但“鲁豫有约”版生态补偿协议的亮点,或者说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了“对赌协议”。也即,它不只是单向约定生态保护的受益方要给保护方一定的补偿,还同时约定治理不达标的一方要给“受害方”对等补偿。如此一来,生态补偿变得更公平,确保了双方权责对等,同时也强化了保护方的生态修复动力和积极性。因此,从这次结果来看,虽然河南“赌”赢了山东,共计赢得了后者1.26亿元的生态补偿资金,但实际上是“鲁豫”的双赢。
6月19日,位于黄河中游河南境内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加大下泄流量。图/CCTV-13新闻直播画面截图
这样的生态补偿创新之举,其实是有政策依据的。2020年4月,生态环境部、财政部等出台了《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就提到,推动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以地方补偿为主,推动邻近省(区)加快建立起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所谓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是为了协调和平衡生态保护地区和生态受益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方式是通过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之间协商谈判实现利益互补。
众所周知,相比其他环保治理类型,河流水生态保护对于上下游地方之间的协作要求特别高。其中,建立权责对等的公平补偿协议,正是提升相邻地方环保协作水平的黏合剂。山东与河南的“对赌”协议,作为黄河流域省际政府间首个“权责对等、共建共享”的协作保护机制,恰好在这方面提供了一种颇具示范价值的创新样本。
所以说,这样的“赌约”,其实大家是喜闻乐见的,甚至说是多多益善。它的可贵之处,不在于“赌注”有多大,而是通过事前协议的方式明确生态保护地区和受益地区的权责,真正使得相邻地区的环保治理从过去时常出现的“以邻为壑”困境,走向利益互补、合力协作的共赢之路。
当然,河流生态保护领域的“鲁豫有约”,不该只具备围观价值。探索横向生态补偿模式,还需要更多的地方积极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地建立跨区域的环保治理协作机制,真正让多元共治、多方共赢成为环保主流和常态。
撰稿 / 重舟(媒体人)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