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大多数考生给出的答案是:能!
对于农村的学生而言,这句话的魔力更大,因为他们更想通过高考摆脱困于小县城的生活,他们对于远方的世界更向往,高考于他们而言,就是心里唯一通向梦想的道路。
1988年出生的唐尚珺便是其中一员,为了上中科大,整整复读了13年。
高考复读之路的开始唐尚珺出生于广西防城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家里5姐弟,3个姐姐,1个哥哥,他是最小的。父亲原是小学老师,但因为超生丢了工作,最后选择在家务农种甘蔗。母亲就是纯粹的务农人,有鸡养鸡,有猪养猪,有田种田,一辈子在村里踏踏实实的。
小时候的唐尚珺脑瓜子灵光,学习成绩优异。小升初,他以村里的第一名考上县里最好的中学:钦州二中,当时班上40多人,仅有3人考上了。
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出了村的唐尚珺一下子被别人淹没了。2009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但分数只有372分,连3本线都没达到。唐尚珺自然也接受不了这个分数,想也没想就决定了复读。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考不好去复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父母见此决心,也不好拂了面,继续供他复读了1年。
2010年,复读的第1年,他考了405分,只能上民办3本。但民办学费太过昂贵,只能退其次选择读大专。父亲也劝他:“不好也要去读了,都让你复读一年了。”
于老一辈而言,人这一生总得有门手艺在身,唐尚珺的父亲便把他送到南宁市的一所技工学校学手艺。
可唐尚珺并不屈服于此,他心里清楚地知道家里人肯定不能接受他再去复读,但他心有不甘,一旦读了这个大专,他的梦想就破灭了。所以,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抉择:瞒着父母偷偷地退学,拿着读大专的学费回去复读!
隐瞒复读历程2011年,复读的第2年,他考了475分,过了2本线;
2012年,复读的第3年,他考了505分,过了2本线;
2013年,复读的第4年,他考了537分,过了1本线,但离中科大还有距离……
就这样,来到了2014年,这是他“大专毕业”谎称自己出来工作的第一年。他跟家里人说,自己在南宁的一家电脑厂上班,每月挣1600,包住不包吃。父母终于盼到了儿子的独立,也停止了对他经济上的支持。
幸好,过1本线的复读生,进了重点班不但免学费,每月还有400元补助,读书的钱是不用愁的。省吃俭用,还能省下一笔钱。
这一年,他伪装成在外打工回家的样子,去超市买了一些年货,怀着既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坐上了回家的大巴。
此时唐尚珺的父母已经60多岁了,黑发早已褪去,变成了白发,比同龄人更显苍老些。为表达心意,唐尚珺塞给了母亲500元,声称这是辛苦钱。身上剩下的200元,也在过年期间封给了孩子作为压岁钱。
家人团聚,总是其乐融融的,但饭桌上也免不了亲戚对他的提问,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圆谎。父母早已年迈,自己还在偷偷复读,家里他又顾不来帮不上忙,心里总有一丝内疚。眼下力所能及的,只能把家里的体力活先做了。
父亲说老了,干不动了,要把甘蔗地退了,把老水牛卖了,他便帮着收甘蔗。
母亲说日子过得苦,但还要担心你,都老大不小了还没找到合适的姑娘,他便哄着母亲心里只希望她身体健康,找老婆很容易的,会为自己打算。
即便心有愧,但这个年也算充实了。春节过后,他便踏上了回校之路,继续他的复读奋战。
2014年,复读的第5年,他考了573分,西南政法大学录取了他,他依旧选择复读。
为了攒钱读书,暑假期间,他联系了朋友,一同前往南宁打工。2个月的时间,攒了几千块,可以足够支付自己的生活费和学费。
期间,他还得知自己的同班同学钦州二中的吴善柳,拿了钦州市的理科状元,考上了清华。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对复读这条路选择的信心。
这一次,他不再呆在钦州二中,选择了钦州一中,因为这里的补贴更多一些!
2015年,复读的第6年,他考了587分,吉林大学录取了他,但专业受到调剂,继续复读。
2016年,复读的第7年,他考了625分,中国政法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录取了他,在老师的劝解下,他选择了接受,并向家里人坦白。
坦白后的转折唐尚珺拿着录取通知书高兴地赶回家,并告知父母自己被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录取了。埋在心里7年的秘密,终于得以公开,唐尚珺轻松了许多。意外的是,父母对于他的举措也并不责备,心里反而着实为他开心,并声称他是他们的骄傲。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这一年,父亲被查出了肺癌晚期。
这一刻,唐尚珺觉得,考上什么大学都不重要了,摆在眼前的亲情最重要。他希望,能在父母有生之年,可以圆了父母的梦。
那年暑假,他带着父母来到了北京,坐地铁、爬长城、逛天安门、吃北京烤鸭、在中国政法大学门口合影。
9月份唐尚珺也如愿来到了中国政法大学报到。然而,故事却没有结束。
没多久,父亲的病情突然加重,家里的微薄收入支撑不起手术费。
这时,他看到了一则招生广告:600分以上的考生复读,奖励10万元,复读期间每月给2000元补助,如果考上清北,再有60万的奖励。
为了父亲的医疗费,他心动了,又毅然选择了回去复读。可父亲在这一年还是撒手人寰了,而唐尚珺的复读之路仍在继续。
2017年,复读的第8年,他考了570分,成绩不理想,继续复读;
2018年,复读的第9年,他考了619分,觉得还行,还可以再冲;
2019年,复读的第10年,他考了646分,重庆大学录取了他,感觉离中科大很近了;
2020年,复读的第11年,他考了619分,没有上一年好,继续努力;
2021年,复读的第12年,他考了591分,广西大学土木专业录取了他,可离中科大又远了;
2022年,复读的第13年,成绩待定……
后知后觉醒悟13年过去了,很多人问他:“这个年纪,即使考上了清华又有什么用呢?”
他说:“没有在合适的年纪做正确的事,我不是故意的,很多时候都是后知后觉而已。”
13年的青春,无非就是为了一个执念而已。执念太深,反而放不下。你可以称之为“坚持不懈”,也可以称之为“意志坚定”。
其实,道路千千万万条,但他只深陷于一条。他可以选择读大专,然后插本,再考上自己喜欢的院校;他也可以选择先上1本,再考研考博;他也可以选择用复读的时间去考公务员,生活也不会太差……
只能说当时的他知识局限性太狭窄,一头钻进了“高考”的胡同了。殊不知,高考成绩不能改变命运,是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啊!
但愿他今年可以如愿以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