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在很大程度上 就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她用建筑探讨生命与历史的命题;用艺术探究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在中国,我们说她是林徽因的侄女,如果她在国内长大,那一定能承蒙家族恩泽,活出不一样的人生;而她在美国,我们会说她的姑姑是才女林徽因。她在4年前接受了奥巴马亲自给她勋章——总统自由勋章,一同获奖的是NBA的超级球星NBA超级球星迈克尔•乔丹、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及夫人,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共21人。
奥巴马说,这21位获奖者“不断推动美国向前,同时激励着世界上成千上万人”,她是获奖者中唯一的华裔。她就是建筑学家林缨。
童年与家族渊源林缨出生于1959年,她的父亲林恒是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国内战火纷飞的年代,他选择和妻子去美国留学定居,在国外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生长在这样中西兼通,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能接触到的艺术、哲理、文学价值观,在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
在她的回忆中,她描述自己的童年是在山林围绕的怀抱中度过,那些宏伟的空旷与宁静的美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她,她可以很自然地享受自然之美。
而父母对她的培养,让她从小便注重创造力,这一切的熏陶让她对物质没有欲望,她要做的事情,从来就只因为重要,而这种重要并非是金钱或者利益的目的。高中毕业后,她为了将自己喜欢的艺术和数学能充分结合在一起,成绩优异的她,选择了耶鲁建筑学院。
纪念碑的诞生走上建筑学习这条道路不知道是否是林家女人的宿命,家里人鲜少提及林徽因与家庭的关系,林缨在21岁时才知道大家庭里,曾有过这样一位,在国内建筑行业这么著名的长辈。在她大三那年,需要完成“用建筑来诠释死亡”的作业,恰逢越战纪念碑在对外征求设计方案,一切都不谋而合,为什么不能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呢,像当初选择学习建筑一样。
林缨为此特地去华盛顿实地考察,伫立在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一侧的大道上,空旷无垠的天空和此刻的肃穆与宁静一时间让她感触良多。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哀愁,南北征战战士归国后的苦楚,这些画面像潮水一般涌向她的脑海,这些画面越是复杂,她的设计画面就越是清晰。那些简洁、优美的线条逐渐成型,一个干练、不繁复的场景出现了。
回忆起她当初的设计方案,一道像伤口般的黑线中间凹陷向地下,而两边不断向地面延伸,用黑色花岗岩砌成。墙体上按照参战军人们阵亡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雕刻着5万7千多个名字。她说:“当人们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深邃却满布军人名字的花岗岩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只有直面、承认痛苦的存在,才能让伤口愈合。”
引起争议在众多的设计稿中,林缨的设计引起了评审们的巨大争议。喜欢的人觉得她的设计简洁有力,有着吸引人长久注视的神秘特质,越久越能看到其中蕴藏的惊人设计感和力量感;而不喜欢的人认为不符合纪念碑主题,色调灰暗没有美感、没有高耸的宏伟,更像是深陷地下的阴沟,甚至因为她是华人,采用华人的设计对美国人来说是否是一种讽刺。
面对质疑,年少的林缨没有退却,她坚持自己的设计,并勇敢发声:“设计的主体应该是人,而并非政治。”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气节,真是像极了她姑姑当年的样子。
碍于社会舆论,评委会只能再进行一轮投票,而最终林缨的设计仍然是第一名。在一片不看好的倒喝声中,纪念碑开始动工修建。林缨静默地接受了一切,但行动上她却没有妥协,在修建纪念碑的时间里,她在施工现场穿梭。
1982年10月,刻着58132名美军越战阵亡者名字的纪念碑落成。然而,纪念碑揭幕式上却没有任何人提及林璎的名字。她像是一个背负了万千盛名的幽灵,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又静默地远离了名与利。她随后继续回到耶鲁完成学业,攻读建筑学硕士。
才华的证明林缨在为自己的作品发声时所说的话,在时间中得到了最好的证明。越战纪念碑不断获得艺术界的好评,并开始在美国获得设计类大奖。纪念碑之后每年接待300万人前去瞻仰,这座纪念碑成为了美国人的“哭墙”。
一位越战老兵长久站立在纪念碑前,用布满老茧的手一遍一遍地抚摸墙上的名字,他说:“这是一个能够让我静静悼念朋友的地方,只有这里能够让我平静地接受那些历史上不平静的痛苦片段。”
那些来到这里的人们不断地证明着林缨设计纪念碑的初衷,只关乎生命,不关乎政治。如伯牙子期一般,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共鸣,她的设计才华,也得到了苹果之父乔布斯的认可。
两人是在一次国际设计大会上相识,因为有共同的设计理念,在“崇尚简洁”这个观点上碰撞出许多火花,乔布斯敬佩她的才华,两人因此而成为挚友。之后两人的作品中,不断呈现出自己坚持且富有美感的设计理念,也被世人所赞叹着。
乔布斯用平板电脑震撼着世界的时候,林缨也在继续着自己的作品,在各个领域为不同的人群,用作品发声。在越战纪念碑之后,林缨设计了民权运动纪念碑,用设计为民权发声,为耶鲁大学设计了妇女之桌,用设计为女性权利发声。她所有的艺术作品,线条感极强,优雅动人却也朴实无华,静默无言却掷地有声。
这个在事业上功成名就的女人,生活中仍然延续着自己的静默。她不讲究自己的穿着,纯净淡然,且一身书卷气,也偶尔会偷偷去旁听自己母校的其他感兴趣的学科。她经营着一间只有3-5个人的工作室,做建筑设计和雕刻,无论时间如何变迁,她对待艺术依旧纯粹。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