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8飞机
强5总设计师陆孝彭向叶剑英介绍飞机情况。
中国留学生在巴黎博览会中国馆前合影。
西藏高原腾“飞豹”。
1978年底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航空工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行业认真清除“左”的错误影响,全面开始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工作。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实行科研先行、质量第一和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方针,制定提出产品“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发展方针;同时还明确了“在新机研制上有所突破,在民品生产上有所突破,在扩大出口上有所突破”的目标。与此同时,大力整顿产品质量,加强科研工作,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外贸体制的改革,扩大企事业单位的自主权;按照军民结合的方针,调整产品结构,建立生产经营型亦军亦民企业;全面恢复和改革航空教育事业;在加强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航空科研、生产、教育全面发展,全行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航空工业发展道路上前进。
1978年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强调“科技是巨大的生产力,这在航空工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要求航空工业贯彻“军民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民用飞机和其他民用产品;加快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航空科研起点;积极开展航空产品对外出口。航空工业以“科研先行、质量第一和按经济规律办事”为指导思想,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开展大规模“军转民、内转外”战略转变,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军用飞机开展近40个型号的研制,源源不断地向部队提供大批航空军事装备;民用飞机开始改变长期发展滞后的局面,进行20多个型号的研制与改进改型,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非航空产品生产迅速崛起,销售额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先后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与合作关系,形成工贸结合、技贸结合、沿海与内地结合、进出口结合的新格局,还成立了中国军工部门第一家外贸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
1993年6月26日,根据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原则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航空航天部,成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开始进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
根据九届全国人大确定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999年7月1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成立。两大集团作为在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加速发展、实现跨越为目标昂首迈进21世纪。
运7飞机投入客运航线
1986年4月29日,由西安飞机和全国300多个兄弟厂家共同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代支线客机运7飞机首次投入航线,结束外国飞机独占中国民航客运市场的历史。
1966年7月22日,西安飞机厂和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上报运7飞机(安-24B)测绘、试制总方案。10月,周恩来、叶剑英先后批准研制运7飞机。11月25日,三机部正式下达运7研制任务。厂所成立李纯彦、李溪溥、陆颂善、徐舜寿等人组成的领导小组,组成300多人的测绘设计队伍。1969年上半年,全部完成图样设计任务。1969年下半年,试制工作全面铺开。1970年12月25日,我国第一架自行测绘设计的运7飞机首飞成功。
1982年7月2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运7设计定型。历时16年的运7飞机试制工作宣告结束,转入小批量生产阶段。1984年1月24日,西安飞机公司制造的二批2架飞机首次交付上海民航局。1984年2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听取运7飞机交民航部门使用问题的汇报。4月24日,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制造的运7飞机0202架交付上海民航局。这是中国正式投入航线使用的第一架自己生产的中短程涡桨运输机。1985年9月26日,党的十三大部分代表在北京南苑机场参观运7-100飞机。随同参观的有国防科工委、空军、民航、国家经委、财政部、航空工业部等单位负责人共500余人。
1985年11月底至12月初,中国民航局和航空工业部联合组织对运7-100型飞机的适航鉴定。1985年12月1日,李鹏副总理以及国务院各有关部委负责人在首都机场参观运7-100飞机,召开第四次国务院民机工作现场办公会,就国产民用飞机的发展、零部件国产化和保护政策发表讲话。1986年4月,运7飞机首次在合肥载客飞行。此后,武汉、西安、内蒙古等民航局相继用运7 开辟客运航线。
1985年11月20日,西安飞机公司和香港飞机工程公司联合改装的运7-100飞机,开始进行历时16天的长航线、大区域的适航飞行。随后,由民航总局、西安飞机公司和试飞团共12名专家组成适航鉴定小组对运7-100飞机的改装设计进行适航性鉴定。1986年1月23日,中国民航局正式颁发国产运7-100飞机适航证。4月,运7首航仪式在合肥举行。1986年10月9-18日,应航空工业部邀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国务院重大装备办公室、海关总署、物价总局、税务总局、财政部、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11个单位的70余名领导和代表乘坐运7-100,分两批赴陕西地区主要航空工业工厂考察。1987年3月18~27日,航空工业部与民航总局联合组成的运7飞机生产许可审查组,通过《运7飞机生产许可审定程序》和《运7飞机生产许可审定大纲》。自1984年以来,运7飞机已交付民航65架。运7在全国200多条航线上,累计安全飞行15余万小时,15余万个起落,成为中国民航客运的最大机群。截至1996年底,飞公司交付用户的109架运7飞机,已累计安全飞行50.5万小时,52.4万个起落,双双超过了50万大关。这标志运7飞机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歼轰7呼啸长空
1977年2月6日,国务院、中央中央军委正式下达轰5后继机研制任务。该机为空、海军通用机种,主要用于突击敌战役纵深目标和敌中型以上水面舰船。1977年10月10日,三机部批复轰5后继机定名为轰7。11月2~12日,在北京召开轰7方案审定会,会议认为西安飞机设计所和西安飞机厂报送的方案总体可行。1980年8月23日,总参谋部、国防工办批准“一机两型”设计原则。1984年发出该机生产图纸。
1982年,国防科工委任命陈一坚为歼轰7飞机型号总工程师。1981年3月,正当歼轰7飞机研制方案初步确定时,由于研制经费不足,该机被列为缓办型号。西安飞机设计所发挥“量力而行,有所作为”的积极主动精神,动员全所有重点地继续坚持有关工作。1982年6月,歼轰7飞机被国家列为重点型号研制项目。12月14日,在首席试飞员黄炳新等驾驶下首飞成功(该机后来于1995年定型投产)。歼轰7飞机研制成功,结束我国只有歼击机、轰炸机而无歼击轰炸机的历史,填补了国家空白。1999年,歼轰7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参加国庆50周年阅兵式。
运8飞机填补大中型运输机空白
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260多家工厂大力协助下,1975年12月29日,第一架运8飞机在汉中基地腾空而起,飞上祖国蓝天。
1980年2月,经过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运8飞机设计定型,并正式命名为“运输8型飞机”。运8飞机历经高寒、高温、高原环境和各种飞行状态的严峻考验。完成了三发试飞和进入西藏、新疆的试飞,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仅1985年8月中旬至下旬的十几天中,两架运8飞机把近40吨货物源源运进西藏,在险峻的高原地带七进七出,创造佳绩。
运8飞机原型机试制成功后,根据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多方面需要,进行多次改进改型,取得诸多成果。1984年底第一架运8海上巡逻机交付部队。1985年9月,通过国家鉴定,同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12月20日,首架运8“黑鹰”直升机载机进藏试飞成功,12月27日在成都通过国家鉴定。陕飞公司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预测后,在研制运8“黑鹰”载机的同时,开始了运8民用机的改型设计。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两架运8民用飞机的改装制造任务。运8改气密型机01架于1990年7月14日下架,并从公路运输,翻过秦岭,跨过陇海铁路,穿越800里秦川,途经4个地市10个县,历时14天,安全抵达飞机结构强度所进行静力试验。12月17日首飞成功。1987年11月18日,首架出口运8飞机正式签字交付,并由昆明飞向国外,翻开我国中程运输机飞向国际市场的第一页。1989年12月5日,首架运8运载活羊专用飞机研制成功,并正式交付,为运8飞机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1990年11月8日运8无人驾驶侦察母机顺利通过技术鉴定。
1997年2月27日,运8F-100飞机首次在天津—上海—厦门—上海—天津航线上使用。这是国产运8飞机首次进入民用航空市场。2001年6月8日,中国邮政航空公司向中航技租赁3架运8-F100飞机,使该公司飞机达到8架,日运能力达到150吨,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8条国内航空邮路,覆盖全国26个省、区、市。运8-F100飞机是在运8F飞机的基础上,为适应邮政航空运输而进行改进改型设计的,主要用于空运邮件和货物。
自力更生自行设计强击机
1985年10月,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超音速喷气式强击机强5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成为我国空军装备的主力机种之一。1987年,强5Ⅱ和其他两种飞机又在巴黎第37届世界航空博览会上进行实物展出。
1958年8月,航空工业局根据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提议,决定我国自行设计、制造一种超音速喷气式强击机。陆孝彭从沈阳第一飞机设计室借调到南昌飞机厂,担任强5飞机的主管设计师,后调入南昌飞机厂担任强5飞机的主管设计师。1960年国民经济遇到困难,强5试制被迫暂停。1965年6月4日,南昌飞机制造厂自行设计的实用性强击机强5 02架首飞成功。主要设计者高镇宁、陆孝彭,试飞员拓凤鸣。7月,南昌飞机厂成立强击机设计所,负责强5飞机的设计工作,高镇宁、陆孝彭任副所长,高镇宁主持全面工作。同年年底,国家批准强5飞机初步设计定型,投入小批量试生产。1966年3月,陆孝彭奉命带飞机专程赴京做汇报表演。1969年底,经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强5飞机投入生产。10年艰辛的自行研制,揭开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超音速喷气式强击机并大量装备部队的历史,填补了我国航空工业的一项空白,成为空军的一支重要打击力量。
1981年10月20日,国务院国防工办任命陆孝彭为强5改型飞机的总设计师。南昌飞机厂按照国家要求,对强5飞机进行了12项重大改进,提高了战术技术水平。1983年底,强5加大航程飞机通过国家鉴定。在建国35周年阅兵盛典上,这种飞机威武雄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与此同时,按照外贸的要求,强5飞机又发展了出口型,为国家赢得声誉。
歼8及其改进型的研制历程
1969年7月5日,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高空速歼击机歼8飞机在沈阳飞机制造厂首飞成功,首任总设计师黄志千,试飞员尹玉焕。飞机气动布局采用机头进气,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的形式,动力装置选用2台涡喷7甲发动机。歼8的研制方案突出了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强火力。1978年5月,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顾诵芬乘歼教6飞机上天,在7000米高空,相距30米左右,观察歼8飞机尾部流线情况。通过3次飞行观察,查明问题结症,修改歼8尾部外形结构,攻克歼8飞机跨音速侧滑、抬头和抖振等问题。6月,西安飞行试验研究所试飞员王昂驾驶歼8飞机作发动机加力边界试验试飞时,2台发动机停车。在12000米他1次、2次、3次轮番起动发动机失败。他一面观察飞机下滑情况,一面起动发动机。转眼飞机跌落到3000米高度,必须赶快在跳伞和迫降之间做出抉择。此时右发动机起动成功,紧接着左发动机起动成功。这时飞机离地面仅有1500米。王昂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飞机,取得了歼8飞机无动力情况下在高、中、低空中的准确下滑率。
为了进一步适应现代空战需要, 80年代初,由空军司令员张廷发签发的《歼8改进型飞机主要技术要求》论证报告呈送到总参谋部。1980年9月4日,总参谋部、国防工办批准歼8Ⅱ飞机战术技术要求,定名为歼8Ⅱ型飞机。1981年5月确定了飞机总体设计方案。1982年6月进行全尺寸样机的审查。1983年春发出了5万多标准张生产图纸;1984年4月,第一架飞机完成总装,6月12日首飞上天。1988年10月,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复歼8Ⅱ飞机设计定型。1989年正式投产,交付部队。1989年6月8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Ⅱ飞机首次在第38届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公开亮相,引起国际航空界的广泛关注。
运12飞机拓展国际市场
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于1980年初开始研制运12飞机。哈飞公司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充分吸收运11飞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国内率先把国际上通用性最广的适航条例——美国联邦航空局适航条例FAR-23、FAR-135附录A作为设计规范,以此确保运12飞机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使飞机达到一个新水平。
1982年7月14日,运12Ⅰ型飞机首飞成功。1984年6月15日,运12Ⅱ型飞机首飞成功。1984年12月18日,运12Ⅰ型飞机通过航空工业部、地质矿产部联合组织的产品鉴定。1986年11月27日~12月17日,1987年3月5日~4月7日,运12飞机两次飞越太行山、祁连山、贺兰山、天山四大山脉,穿过茫茫无际的戈壁沙漠,赴新疆乌鲁木齐进行高风险、高难度的民用飞机首次自然结冰和防冰试验,在我国民航史上写下崭新的一页。运12飞机共飞行300多个飞行日,500多架次,600多小时,完成FAA适航条例要求的全部科目飞行任务,并于1985年12月、1986年12月、1987年3月先后在国内第一个获得民用飞机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单机生产许可证。哈飞公司以运12Ⅱ型飞机为原型机开始批生产。1988年5月,英方10名造诣很深的专家来到哈飞公司,按英国民用航空局适航条例BCAR-K的条文,对运12飞机进行全面适航审查,提出近300个问题,限期解决。为此,从公司领导到设计、质控、试验、试飞人员都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先后解决了失速操纵、防火试验、颤振试验等一系列关键科目。1990年6月20日,航空航天工业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运12飞机取得英国CAA型号合格证颁证仪式。这是我国民用飞机第一次取得外国适航机构颁发的型号合格证。林宗棠部长满怀信心地向世人宣布:“中国航空工业已经具备走向世界的能力!”正如林宗棠部长所言,运12飞机声誉渐及海外。1987年6月11日,运12飞机在第37届巴黎国际航空博览会上披彩亮相,崭露头角,赢得外国专家的赞叹。运12飞机1987年荣获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优秀项目奖,1989年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年3月26日,运12Ⅳ飞机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型号合格证。这是中国制造的民用飞机首次获得美国FAA适航证。标志着运12Ⅳ飞机已经达到国际公认的适航标准,中国民用飞机适航管理已经开始与国际接轨。
新时期航空民品生产的发展
进入新时期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使航空工业不断提高了贯彻军民结合方针的自觉性,努力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民品生产。从1979年到1988年,航空工业民品生产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1979~1981年)。该阶段主要是贯彻中央军委关于“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方针的精神,动员企业广开门路,发展民品生产,解决企业因军品任务减少而带来的“吃饭”问题。到1981年,民品产值比重,由1979年的7%增加到21%。但由于急促上阵,各自为战,规模和效益比较低。
第二阶段是着力推进阶段(1982~1984年)。1982年1月,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把原来军民结合16字方针中的“军品为主”调整为“军品优先”。同年12月,邓小平要求国防工业各部门除完成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外,要全力以赴地搞民品生产。航空工业部随即采取措施,对前一个阶段广泛发展的民品进行筛选,重点扶持、发展摩托车、微型汽车及其发动机,以及空调器、电冰箱等制冷设备,建立生产线,形成一批初步的支柱产品。到1984年底,民品产值比重上升到29.5%。
第三阶段:是战略转移和全面调整生产阶段(1985~1988年)。1985年,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作出国防建设服从经济建设的决策,整个国防科技工业开始了由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转向为整个四个现代化服务的战略转移,军民结合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5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听取和讨论航空工业部党组关于整党情况的汇报,要求航空工业改革单一军品生产结构,实行军民结合体制。航空工业部于1985年召开紧急会议,莫文祥部长动员全行业“大转、快转、全面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委等领导部门也对国防工业军转民给予多方面的支持。经过努力,1985年民品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2.3%,1988年达到73.8%。民品的品种由1979年以生活资料为主的300多种,发展到以生产资料为主的4000多种,为国内28个行业的技术改造提供高效专用成套设备50多种,累计生产各型汽车6万辆、摩托车50万辆,轻型机械13万台(套),食品和包装机械15万台(套)。
1985年11月,国家经委为扶持航空工业企业生产民品,确定首批126个军民结合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其中有航空工业39家企业的46个项目,共投资6.2亿元,其中贷款3.5亿元,使用外汇6500万美元。到1990年46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全部建成,建设中共调整、改造原有厂房面积35万平方米,新建厂房10.4万平方米,利用原有设备1.06万台,新增设备5500台。
利用航空发动机改型为工业和船用燃气轮机,是航空工业的一大优势,也是贯彻“军民结合”、“航空为本”方针的理想产品。70年代末期,由涡轴5、涡桨6发动机改型的燃气轮机陆续投入油田使用,后来又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经过几年努力,初步打开局面,各发动机厂所改型发展燃气轮机主要有涡桨6改系列、涡轴5改、涡桨5改、涡喷6改、涡轴6改等型号,并开始国际合作开发FT-8先进燃气轮机的工作。截至1988年底,已经出厂64套工业用燃气轮机,总装机容量15万千瓦,在全国各油田及西藏等地使用。2002年9月,沈阳黎明发动机(集团)公司和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研制成功的首台QD70燃气轮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燃气轮机已进入自主研发的新阶段。同月,由上述单位研制的QD128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交付中原油田。国家科技部863先进能源技术领域计划燃气轮机重大专项课题之一——R0110重型燃气轮机设计与研制项目于2002年10月正式立项,经过10年努力,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航空工业对外开放起步
1978年3月,邓小平副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同时,要“学习人家(指国外)的先进技术”。同年9月,在讨论军工口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问题时,邓小平又指出,“航空工业要真正有偿付能力,就要搞运输机出口,或者少买运输机。”这些指示,把发展进出口作为促进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提出来了。
1978年11月2日至12月23日,吕东部长和段子俊、陈少中、徐昌裕副部长,率领由各方面专家20余人组成的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访问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这是中国航空工业主要领导人考察、研究西方航空工业状况的发端。1979年1月,三机部党组决定成立外事领导小组。由段子俊(组长)、陈少中、徐昌裕副部长组成。该小组在部党组的领导下,负责研究建立外事机构与制度,协助部各司局对外工作,以及确定重大进出口项目的谈判、审定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确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留学人选、出国团组的组成等。
1979年3月3日,经国务院领导人批准,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正式宣告成立。三机部外事局和中航技公司,一个机构,两块牌子。9月26日,三机部正式向国务院呈报《关于航空工业直接对外开展进出口工作试点的报告》,经过谷牧副总理批准,三机部获得独立自主对外的外贸权。从此,中国航空工业从封闭型产业转向开放型产业迈出决定性一步。
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中航技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结合,以出口为中心的总体战略,不断摸索前进,进而成为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外贸企业。
为了推动航空工业“内转外”的战略转移,1980年和1987年,航空工业分别制定“六五”和“七五”出口规划,其基本思路是,外贸出口以军品出口为重点,同时大力发展民品出口,建立民品出口基地。规划执行中,进出口贸易形式迅速多样化。航空工业建立了一批外贸出口基地企业和扩大贸易自主权的企业。出口产品包括飞机、航空发动机、工业燃气轮机、航空零部件、机载设备,以及各种民用机电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