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照射在素有“极地门户”之称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22日一早,北山乡牙合村的村级广场,老人们在健身器械上锻炼着身体,你一言我一语地拉着家常。
“从山头搬到城市,从土坯房变成洋楼房,过上了今天这么好的幸福生活,在以前这是睡梦里都没有的大好事。”牙合村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户、老党员李发辉告诉记者,这几年乡村的变迁是老一代人一辈子都想不到的。
李发辉一家人原本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北山山头上。2015年精准脱贫工作开始,北山乡在青海省率先实施整乡易地扶贫搬迁,全乡1450多户民众搬离大山,住进了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而乡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只交了1万元钱,便住进了县城新建的集中安置小区。
民和县曾是国家重点扶贫的少数民族贫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经过五年的精准扶贫,全县125个贫困村脱贫退出、1.06万户4.58万贫困人口拔除了穷根。
“感党恩、听党话不能随便说说,更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要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那是对党的最好报答。”李发辉说。
带着这样的心声,李发辉和老伴儿料理家务、照顾上学的孙子,儿子儿媳在新疆打工挣钱,一年下来收入七八万元,比原来北山头上种地的收入增加了近10倍。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民和县着力做好振“心”工程,坚持扶智又扶志,帮助脱贫民众疏通勤劳致富路径,丢掉“等靠要”思想,释放内生动力,从而激励更多的脱贫民众通过双手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65岁的民和县古鄯镇尖岭村村民王怀礼一家是非贫困户,虽然不能享受精准到户的扶贫政策,但连接家家户户的硬化村道,通进家里的自来水等,已经让他感受到生活的变化,也激发了他不等不靠、勤劳致富的信心。
“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能吃苦、肯勤劳,我们的日子当然会越来越好。”王怀礼说。
他们一家老小没有一个闲人,儿子儿媳年年外出打工,王怀礼和老伴儿种庄稼、搞养殖,还挤出时间到村里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务工,一年下来有六七万元的收入。正是靠着全家人的勤劳双手,王怀礼不仅在老家盖起了封闭式新住房,去年还在县城购买了一套新楼房。
民和县隆治乡白武家村脱贫户张玉顺靠着种植黄桃摘了穷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张玉顺的10亩黄桃收入近10万元。
张玉顺说:“党的好政策给了我今天的好生活,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要把感恩转化成行动,撸起袖子把这10亩黄桃园管理好、经营好,用勤劳双手从黄桃园里刨出更多‘金子’。”
2021年,民和县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活动,组建3680名志愿者组成的420支志愿服务队,聚焦乡村振兴,积极引导广大民众常怀感恩之心,破除各种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摈弃等靠要思想,勤劳致富奔小康,持续提升“崇德尚法、艰苦创业、和谐和睦”民风氛围,让民众真正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