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蜿蜒于山东大地,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了“走近齐长城”媒体行活动,就齐长城保护利用工作具体情况进行实地探访。
齐长城锦阳关段 李睿 摄
千年风霜走到今天,齐长城安静、深邃地盘踞崇山叠嶂之间,行走其间,依稀能感受到昔日的雄浑巍峨。
齐长城西起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广里村,东至青岛市黄岛区于家河庄入海,经济南、泰安、淄博、潍坊、临沂、日照、青岛7市共17个县(市、区),总长度641.32公里。目前济南段现存遗迹108段,沿线有锦阳关、黄石关、青石关3大关口和天门关、胡家庄关等13个小关,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是锦阳关和青石关。
从济南市区出发,向东南方向驱车行驶六七十公里,来到济南市莱芜区,终于见到著名的锦阳关。锦阳关位于莱芜区娘娘庙村与章丘区三槐树村交界处,因地处锦屏山之阳而得名。
齐长城锦阳关段 李睿 摄
“这是古代齐鲁两国往来的交通要道,还是军事要塞,因此在周围险峻山峰上修筑了城堡、烽燧,守军居高临下,扼其咽喉。”山东济南莱芜区雪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忠明介绍,锦阳关西长城岭段长约756米,沿锦屏山而建。这里城墙最高处有6米,最宽处有5米,上有雉墙,后为站墙,垛口、瞭望孔都较完整,是齐长城全线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遗址。
再往东走,齐长城上第一大关——青石关映入眼帘。青石关曾是齐都临淄的南大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齐国首都临淄到鲁国首都曲阜的必经之路,自古有“直淄之门,当南之冲,为出兵要路”的说法。这里是军事要塞,又是交通中枢,故设重关镇守。青石关下的古道长3公里,宽28米,古称“瓮口道”,现称“关沟”。青石关义务讲解员、退休教师张宗发介绍,古代青石关关城方圆百米,有南、北、西三座城门,均为石拱门,洞顶建有楼阁。“现在只有北门洞保存基本完整,但上层的建筑已消失不见,南门、西门只有遗址依稀尚存。”
齐长城青石关 李睿 摄
在青石关北门洞北面的坡上,有一道长长的、深达15厘米左右的辙沟,张宗发告诉记者,这是当年无数独轮车从此经过留下的车辙印迹。透过这条长长的辙沟,让今人依稀可以想见当时的车水马龙。“这里当时还经常堵车呢,来往的车子排成长队,谁也不让谁,往往一等就是好几天。”张宗发说,他还在青石关关沟东侧的陈抟洞里,发现了一块明万历三十五年的石碑,上面写着“京省通衢”,“这意味着这段齐鲁古道是古时候的‘国道’”。
古道 李睿 摄
青石关以其特有的军事、地理、商旅、建筑等方面的魅力,曾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到此观瞻。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就曾在这里留下诗篇《青石关》:“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作为齐鲁古道上著名关隘,青石关还兼有通商和海关的功能,据介绍,明清时期青石关村就已经商铺林立,有米店、茶店、旅店、粥店等多种商铺。
齐长城青石关段 李睿 摄
近年来,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实施齐长城遗址保护和利用工程,加强安全管理,不断提高齐长城文物保护管理水平。着力实施齐长城本体保护展示工程,投入2000余万元,加强对齐长城重要点段修缮保护及展示,先后开展源头保护展示、源头主题标识雕塑建设、齐长城锦阳关、青石关及东门关保护等10余项工程。同时,加强齐长城整体保护管理,强化文物安全。济南市基本摸清齐长城108个段落当前保存现状和管理使用情况,严格按照安全风险等级分级保护,划分红段14段、黄段21段、绿段73段,严管“红段”,紧盯“黄段”,不放松“绿段”;同步实施“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在齐长城源头、青石关等多处重要点段,均设置与公安部门融合互通的监控设备。
围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济南市还重点推进齐长城(锦阳关段)保护利用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一期包括齐长城步道工程、绿道工程、锦阳关齐长城遗址博物馆、齐鲁古道文化街区、运粮河景观提升、娘娘庙古村落周边环境提升等,通过项目建设形成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计划总投资3.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