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生宝宝前,觉得养娃是件容易的事儿。但自己生了宝宝、当了妈妈之后,才发现养娃还真没那么容易!
每天都是累惨惨的状态不说,还会遇到各种问题,就比如日常吃奶,有几天变得突然能吃了、又过几天可能怎么着就是不好好吃奶,甚至有时还大口大口的吐奶,劳心劳神太费妈了。
前几天 有个妈妈留言说:
“我家俩宝23天了,今天吃完吐奶直接喷出来了,月嫂喂得多,宝宝吃完拍完嗝又继续让吃,睡着也弄醒继续喂,还说这样成顿吃对宝宝好,现在宝宝一顿吃90毫升,我们不会带也不知是真的假的。”
看到吐奶,我想起了侄子小时候,也是吐奶很严重,几乎每次吃奶都吐奶,有时吐出来的奶量很吓人,体重增长也不好,弟媳说每次喂奶时都有心理阴影了,就怕一吃完就又全吐了。
其实,在新手妈妈中,应该有不少妈妈有过类似的经历,看着宝宝吐奶,担心又心疼。
为什么小宝宝都喜欢吐奶,但长大点就慢慢不吐奶了呢?吐奶时家长应该怎么做、避开哪些误区,这些育儿知识,新手家长们都有必要知道,来跟着京妈一起学学吧。
为什么宝宝小时候大多数吐奶,慢慢长大就不吐奶了?
养过娃的家长可能有经验:刚出生前几个月的宝宝,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吐奶,但是随着宝宝长大,慢慢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吐奶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小宝宝吐奶又要不要紧呢?
首先,这是新生婴儿常见的现象,只要程度不是特别严重,大多都不用太担心。
出生不久的宝宝经常吐奶,主要是和新生宝宝的“胃部发育不成熟”有关系。
从解剖结构来说,胃像一个上下有两口的口袋,上面的口叫贲门,下面的口叫幽门。
每天吃进去的食物,从上面的贲门进入胃里,进行消化吸收,食物残渣再从下面的幽门排出去。
但是刚出生的宝宝的胃和成人的胃有区别:
宝宝的胃是“水平状”,上口较松,胃容量小;
成人的胃竖直状态,上口较紧,胃容量也大。
正是由于新生宝宝胃部的这种特点,再加上食管短,就容易让吃进去的奶再回流进食道,尤其是吃多、喂奶方法不正确、吃完奶就平躺下、吃完奶立马给宝宝换尿不湿或逗宝宝玩,回流的奶量会更多,于是就从宝宝的嘴巴里“吐出来”。
PS:宝宝“吐奶出来”,医学上又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吐奶,一种是溢奶。
吐奶,程度较重、量较大,就像我们平时呕吐一样,多是“急速喷出来”的状态,多是喂奶过多或过急,吃奶的同时还吃进去较多的空气,宝宝打嗝排出胃内空气时把奶液一起带出来。
溢奶,程度相对较缓、量也少,是吃奶不久,吃进去的奶又顺着宝宝的嘴角溢出来,这种情况多吃胃压高把吃进去的奶给“挤出来”了。
这些情况都是 正常的生理现象,因此家长们也不用太紧张。
随着宝宝的长大,基本到了6个月左右,宝宝会独坐了,吐奶溢奶就明显减少了,基本到一岁后,在健康状态下,就不会再出现了。
但也有些“非正常情况”,比如吐奶时是“张大嘴巴、伸着脖子、大口大口吐、眉头紧锁”这种状态,宝宝看着特别难受,要当心是病理状态,要带宝宝去看医生做检查。
宝宝吐奶,不少家长第一反应是“竖抱”,不一定有效甚至还有危险!
不少家长没经验,当宝宝吐奶时,会赶紧竖抱起来,让宝宝靠在家长身上,拍拍宝宝的背部。
这并不是正确的做法。
因为突然竖抱起来可能会让宝宝呛奶,让返流出来的奶液又顺势流回宝宝食道,发生呛咳。这时若再竖抱起来给宝宝拍后背,就容易让奶水进入肺部,发生危险。
一旦发生呛奶,家长可以这样做:
千万别先竖抱起来,而是轻轻地侧过宝宝的脸,轻拍宝宝的背部;如果呛奶严重,可以让宝宝趴着大人腿上,手背弯曲、稍用力空心扣拍宝宝背部,让呛进去的奶液流出来。
如果宝宝出现溢奶、吐奶可以这样做:
①【溢奶时】
轻轻帮宝宝擦干就好,可以斜着抱一会儿,不要反复翻动折腾宝宝。
以后做好预防,喂奶时姿势正确、有一定的倾斜度,不要一次喂太多、喂奶太频繁,也不要躺喂,喂奶后除了拍嗝,避免换尿不湿、翻动或逗宝宝玩,吃多时还可以先斜着抱一会儿。
②【吐奶时】
不要竖抱拍背,可以让宝宝侧躺,避免呛咳,并及时清理宝宝吐出来的奶水。
预防吐奶,要喂奶方法正确,避免吃奶时吃进去太多空气,每次吃奶后要给宝宝拍嗝。
另外,不要在宝宝哭闹时喂奶,也不要宝宝特别饿了才喂奶,都容易同时吃进去过多空气。基本2-4小时喂奶一次,妈妈也要学会 识别宝宝饥饿的信号,及时喂奶。
喝配方奶的宝宝,奶嘴的孔径大小要合适,喂奶时奶瓶和宝宝嘴巴有一定角度,奶水要盖住整个奶嘴,避免吸进去空气。
喂奶后除拍嗝,不故意逗宝宝笑,也不要立马就换尿不湿。
总之,小宝宝吐奶、溢奶一般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妈妈无需太过紧张慌乱,然后以正确的处理方法来应对,更重要的是平时注意预防,减少宝宝出现吐奶溢奶。
照顾宝宝,除了吐奶溢奶,新手家长还可能 遇到其他各种育儿问题,包括喂养方面、护理方面、早教方面等,不想让宝宝遭罪,遇上问题能冷静且准确地应对,新手家长就有必要多学子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