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0日 第 08 版)
走进位于江西省南昌县小蓝经开区的江西三鑫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动生产线上产品正在有序组装、封装、打包,机器运转声此起彼伏,一片繁忙。
三鑫医疗一直加大力度建设数字化工厂,在过去三年,智能制造水平提高80%以上,产值翻了一倍多,2021年实现收入12亿元、净利润1.56亿元。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31%;净利润4745万元,同比增长39%。
在产销不断增长的同时,三鑫医疗持续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作为江西省唯一一家医疗器械行业上市公司,三鑫医疗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科技强企”的发展道路,智能制造步伐加快。
三鑫医疗数字化赋能提升是南昌县全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昌县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赋能对其他产业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聚焦产业数字化领域,以产业数字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依托现有基础,放大比较优势。一方面激活“老树”,发挥七大科研平台作用,深化同华为、京东、泰豪等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合作,梯次推动更多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赋能汽车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壮大“新枝”,结合实际精准选择数字经济细分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招商,打造数字经济生态。
近年来,南昌县小蓝经开区围绕汽车、医药、食品三大主导产业,提前部署建设创新平台,原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南昌研究院(已更名为江西省纳米技术研究院)、同济大学南昌汽车创新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南昌智能制造研究院、江西省智能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先后落户,在精准高效服务当地主导产业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同济大学南昌汽车创新研究院的孵化基地里,工作人员正忙着对增程器生产线进行调试,这是江铃集团与同济大学南昌汽车创新研究院合作的轻卡混合动力汽车项目,计划今年11月实现量产。
近年来,江铃集团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业务与南昌汽研院合作开展。目前,江铃集团与同济大学南昌汽车创新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聚焦混合动力、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等“卡脖子”技术,双方签订订单合同金额超过5000万元。
汽车产业是小蓝经开区的主要产业。得益于科创平台的创建,园区目前已集聚江铃股份、江铃控股等7家整车企业及李尔、江森、天纳克、五十铃等205家零部件企业,完成年产80万辆整车和62万台汽油、柴油发动机的产能布局,是国家双创升级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省汽车零部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唱响了“江西汽车看南昌,南昌汽车在小蓝”品牌。
与此同时,小蓝经开区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为主线,推动数字产业化成为实体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产业数字化提升园区传统三大产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融合应用,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社会的高效协同。
截至目前,小蓝经开区数字经济相关核心产业(“12+X”)规模以上企业98家,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的37.54%(其中纯数字经济规模以上企业7家),2021年,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约194.7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的46.36%。
南昌县抢抓内陆开放发展机遇。2021年,向塘国际陆港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迎来一轮财税、金融、产业等多方面政策红利。
南昌县审时度势,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统筹谋划320国道沿线和姚湾综合码头的协同发展,持续推动中欧班列和海铁联运班列开行,加强与沿海港口的合作对接,加快布局智慧物流、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等业态,逐步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千亿陆港经济集群,努力构筑全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关键引擎、省市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
在“3+3+N”产业体系基础上,南昌县加快打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建筑、商贸、陆港经济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以小蓝经开区为龙头,以向塘国际陆港为引擎,以武阳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千亿建筑科技产业园、南新滨江工业园等为支撑的“一区一港、多点支撑”产业布局基本成形。而与之相应的创新平台、创新要素、创新动能,已围绕着产业核心全面展开,金湖科创谷、富山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建设正深入推进。
数字经济和开放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南昌县全面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升级打造“惠企帮”“赣服通”“智慧南昌县”等数字化平台,推动便民惠企事项网上办,打造行政审批“六多合一”升级版,让一流营商环境为县区发展护航。
2022年5月31日,南昌县(小蓝经开区)召开暖心护企优化营商环境暨“护航行动集中活动月”动员大会,以营商环境大优化推动县(区)发展大跨越。出台助企纾困解难若干措施,在降低企业税费及经营成本、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助力行业发展、强力支持项目建设、扎实做优服务保障5个方面提出20条举措,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稳步发展。目前,南昌县共有1867家企业享受稳岗返还政策,惠及职工5万余人,返还资金1800余万元。
同时,南昌县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理念,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次不跑”审批、“不见面”办事、“24小时不打烊”等政务服务,努力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方便快捷。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供精准服务,完善领导干部挂点联系服务企业等制度,常态化开展“护航行动”、降成本优环境行动,切实营造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