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钤山镇把发展高质量党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集中精力抓出一批基层党建“示范村”,构建一片产业发展“经济带”,探索一条基层治理“特色路”,营造争先争优的良好氛围,提升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形成“组织有召唤、群众有需求、我们有行动”的治理格局,以党建引领之“力”,解出乡村振兴之“码”。
强党建,抓示范,促争先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党。一要强组织。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建强乡村振兴战斗堡垒。着眼村班子长远建设,把政治素质好、年纪轻、有文化的优秀人才吸收入党,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同时,全镇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推行“365天服务不打烊”,实行错时、延时、预约等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二是抓示范。聚力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提提质增效工作,指导村级党组织制定年度党建工作计划、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等,督促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四议两公开”“阳光村务”等制度,镇班子成员每月对挂点村支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抓出了一批标准化规范化的党组织。
三是促争先。通过完善村级目标考核指标,注重日常工作实绩,采取每周评分方式,实行加分扣分等考核程序,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在资金分配、项目安排、评先评优等方面进行倾斜,倒逼各项工作落实,有效激发干部奋勇争先、担当作为。
强经济,抓产业,促发展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该镇把党建引领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一是整合优势资源。将金鸡布村的黄茶产业、白芒村的果冻橙产业、下田村的火龙果产业串点连线,塑造出一条“赏茶摘果游村”的乡村休旅游游路线,提升村级产业附加值,共同创建一条“绿色产业经济带”。在2021年该经济带实现经济收益总共达到105万余元,2022年有望突破150万余元。
二是立足本地特色。将石枫村红色文化、防里村廉政文化以及农耕文化相融合,利用地域毗邻的优势,打造一条“研学教育经济带”,通过拓宽研学教育的服务链条,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引入情景体验、劳动实践等互动式教育方式,提升了本土研学教育的魅力。今年共吸引了300余家单位4000余人前来参观学习,实现经济收益3万余元。
三是红色文化赋能。借助红色名村建设这股东风,田心、苑坑、檀溪等村做足“红绿”结合文章,形成了一条“红色产业经济带”。通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争取工厂化育秧项目,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草珊瑚,种植冰糖橙打造精品果业,拓宽了产业价值链条,带动了2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有效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强特色,抓治理,促稳定
乡村要振兴,治理要跟上。一是创建“一核两联两化”机制。即以“基层党组织核心,支部联系村组、党员联系群众,推行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的机制,指导村组做好政策宣传、信息收集、纠纷调解、疫情防控等工作,村干部主动下沉倾听群众意见,依托综治网格,将民事代办、民情收集等事项全部纳入网格,实现“格中事网中办,服务对象全覆盖”。
二是深化钤山商会“和事佬”作用。坚持问题导向,扩大服务范围,把钤山商会党支部志愿服务队力量吸纳进去,聚焦公共事务、资源权属、产业发展等领域产生的复杂纠纷,利用商会成员资源广、人脉深、威望高的优势,主动下沉到村组到企业到农户家中,及时掌握村情企情民情,及时发现化解不稳定因素,让每一位成员都是平安钤山路上的“流动哨兵”。
“和事佬”调解纠纷
三是推行“党建+振兴领航”。通过抓住党员这个“关键群体”,对党员群众实行积分制管理,把村民的一言一行给融入到乡村振兴中,并根据贡献值量化为具体分值,所得积分可作为评先评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还可通过积分兑换的方式,用于购买柴米油盐,减轻生活压力,从而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实现了基层组织“党员示范、群众呼应、治理有效”的良好局面,助推乡镇乡村振兴“更上一台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