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造假出事的核酸检测机构是越来越多了。
5月29日,北京的“中同兰博”就被卫健委通报了。除了实验记录不完整、文件和上报数据不一致外,他们甚至还会把不同来源的样本混在一起检测,严重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
要知道,这可是一家相当有实力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不光规模和背景都很不错,之前还中标了不少事关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项目。假如连他们都靠不住了,那事态得多严重啊?
▲数据来源:天眼查
让人细思恐极的是,敢这么搞的机构不止一家。除了中同兰博之外,还有家叫金准医学的机构也偷偷对样本进行了混管检测,至于原因吗?就是为了省点人力物力、多赚点钱——
整个五月份,北京光是大规模筛查就做了十几轮,样本数量加起来绝对不少于一千万。考虑到有限的仪器数量和检测能力,任务量比较大,不少无良机构纷纷开启“作弊”模式。
更过分的是朴石医学,他们跟之前出事的济南华曦一样,干脆不检测就直接出报告、阴性阳性全凭嘴说,这可比混检的性质恶劣多了,搞不好就会捅出大篓子。
可能是因为事情太过严重,连房山区卫健委的工作人员都跟着受到了牵连。
随着铁拳不断出击,北京的疫情得到了控制,吊诡的是,从数据上来看、新增确诊的拐点恰恰就在5月22日,就在那一天、一连串涉及检测机构的“大规模检查”拉开了序幕。
怪不得之前有人说——只要把核酸检测的漏洞堵住,疫情防控就能见成效。
眼看着一众机构纷纷被查,有人提出了一种十分“阴暗”的猜测:假如漏筛一例阳性,就会多做好几轮核酸检测,每做一次、就赚一笔,这可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啊。
咱们当然不能排除这种极端状况发生的可能——假如遵纪守法就能赚得盆满钵满,谁愿意过那种铤而走险的刺激生活啊?
不过不得不说,在很多人眼里,疫情就是捞金的好生意,随着疫情的反复出现,国内参与过核酸检测的人数和频次不断增长,不少机构都是火线成立的,目前我国已累计进行核酸检测92.14亿人次,按照部分机构的“保守估计”、其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了100亿元。
那不保守的是啥样呢?
之前东吴证券做了个更大胆的推算,按照他们的估算,如果未来中国所有的一线和二线城市(2021年人口为5.05亿)都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则每个月常态化核酸的费用上限约合1436亿元/月。
事实上,很多机构已经靠着这波疫情实现了业绩暴涨,像之前陷入人事动荡危机、被迫委身于美国凯雷资本的艾迪康,就靠着这个机会翻了身。短短两年之内,他们就做了4300万次检测、赚了21.57亿,最后顺利在港交所敲了钟。
相比之下,曾经只做外包生意的云康集团就更牛了,借助新冠检测带来的机遇,他们迅速调整业务重心实现了扭亏为盈,一年就赚了17亿。
除了原本就在医疗口厮混的老炮,资本、龙头、创业公司等新兴势力也开始盯上了这个赛道。像之前在上海搞出一堆“假阳性”乌龙的中科润达,就是这种投机资本喂养出来的特殊产物。
据天眼查数据,中科润达是上海虹口区的一家重点医疗服务企业,光注册资本就有3000万人民币,背后不仅站着一家A股上市公司、还有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凭借着“雄厚”的实力支撑,中科润达也陆续在上海的虹口区、黄浦区、浦东新区、宝山区建起了将近300个“核酸检测便民采样点”,以实现“步行15分钟核酸服务圈”。
截至目前,我国大概有1.3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核酸检测,拥有15.3万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核酸检测的技术工作,都是瞄上了这块大蛋糕。
随着供给的不断增加,机构之间的“内卷”也不断加剧。
2020年初的时候,核酸单人单检的价格高达数百元,等到了现在,医保局等多部门则要求多人混检按不高于每人份3.5元的标准计费。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躺赚的日子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
但就算检测不赚钱了,这个大风口也不可能就此“熄火”。
很多地方不是要建“15分钟采样圈”吗?想要测核酸,就得雇采样员,雇了采样员,就得给人家搭个遮阳避风的亭子,有了亭子又要做防护、装空调,能带动起来的产业链何止一条。
有人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以2000居住人口配一个核酸亭计算,全国一二线城市总人口约5亿,那就需要25万个核酸亭,而目前一个标准核酸亭的标价大概是2到4万块不等。
最“让人振奋”的是,这玩意材料、配置、功能、安全指标没有统一标准,各地的采购价格和流程又不完全一致,简直就是把“人傻钱多”贴在了脑门上。
为了抓住这波机会,一些卖家具、焊广告牌、造垃圾箱、甚至是建公共厕所的公司纷纷开始转型。
比如曾经帮上海方舱造过厕所的荣东制造,就从四月起开始投身核酸采样亭的“自主研发”工作。考虑到他们在环保厕所和保安岗亭生产方面的丰富经验,搞定这个大项目应该是不在话下。
相比之下,造木门的江山欧派动作就稍慢了一点。好在这里面的技术含量不太高,所以他们从五月中旬起开始跨界研发、备料生产,也接到了不少来自各地的采购订单。
眼看着小亭子的生意日益火爆,义务老板们体内的洪荒之力就压不住了。
虽说各家厂商都在吹嘘“自主研发”的检测亭多么专业多么可靠,但大家都对这玩意的可怜技术含量心知肚明——既然连移动公厕都能被拿来改装,那密闭性更好的垃圾箱显然也能胜任。
久而久之,著名的互联网小商品集散中心上就开始四面开花了,据说最便宜的一款售价只有688块,简直是国产制造之光。
反正你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一大把,几十页都翻不完,火爆程度直逼2020年的口罩、无纺布和防护服,甚至有业内人士直言:“现在就是要争分夺秒,晚一天都会少捡很多钱”。
同样的道理,放在检测机构上也是一样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你甚至可以把它称之为“核酸周期”:利润高——检测机构数量上升——检测能力增加——利润下跌——大量机构暴雷。
只不过这次,留给他们“整改、进化”的时间不太多了。
前阵子,国家医保局就给不少地方发了函。大概意思就是说,核酸检测肯定是要继续做的,但你们不能用“医保基金”支付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的费用,反正就是不能不合规。
医保不让用,那就只能指望各个地方自己的财政收入了。
经济状况好的城市尚能坚持,比如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就能保证大规模常态化的免费核酸检测。但也有一些城市,逐渐变得力不从心了。
前段时间,四川阆中就发了一则通知——从5月31日起,市民们需要自行去核酸检测点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至于费用吗,就只能自理了。
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压力,各地加强对核酸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是必然趋势。除了对检测机构严加监管外,涉及核酸检测亭、抗原试剂等方方面面都监管也会随之而来。
于防疫来说,这当然是件好事;但对跟风入局的机构和个人来说,日子可能要变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