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很酷,万里长空是我的主场;我的青春很酷,让生命重生是我的使命!”———宋寅
文|Moon小语
第一次在电视上见到宋寅,我不禁感慨:“女生帅起来,真没男生什么事了……”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对宋寅的第一印象,就是“帅”。
175cm、干练挺拔、明眸皓齿、英气十足……她的每一次出场,台下的女生都忍不住尖叫。
她是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她的故事被搬上了大荧幕。
她是林超贤导演的电影《紧急救援》中、辛芷蕾饰演的女机长方宇凌的原型,网友们说她比辛芷蕾更帅、更飒!
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偏偏要靠实力,从事一份上天入海的工作。
《党的女儿》带我们一起走近宋寅,除了令人惊艳的外形气质,更让人钦佩的是她非同寻常的努力、实力与担当。
1、“帅”的背后,是紧咬牙关的坚持1986年,宋寅出生于上海,地道的上海女孩,因属虎取名“寅”。
小时候,她最喜欢的动画片是《舒克与贝塔》,从小就对飞行感兴趣。长大后,她的微博名就是“舒克-宋寅”。
2004年,宋寅考入上海海事大学航海学院,就读航海专业。
大学期间,亮眼的外形+出色的成绩,她一直是学校的“魅力之星”。同时,她还是学校女子篮球队的核心。
大四那年,交通部东海救助飞行队来校招收女飞行员。
当时的宋寅,正痴迷港剧《随时待命》,她幻想自己也能成为一名飞行员,救人于危难之中。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飞行员体检,比当初报考航海专业要苛刻很多,宋寅差一点就被淘汰了。
在听力测试中,医生给出不同频段,测试考生能否听出来。第一次考核,医生看着她直摇头:“这项不行。”还好她反应快,对医生说:“刚才走廊有点吵,可不可以再听一次?”她给自己争取到一次机会,通过了。
最终,报名的50多人当中,只有宋寅和同学万秋雯留下了。
被录取后,宋寅和万秋雯一同前往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飞行学院,接受为期15个月的专业训练。
在澳洲的15个月,简直是魔鬼训练。
全英文教学,每天从早8点学到夜12点,新科目一个接一个,啃的书本摞起来都比人高,还要面对各种考核。
她们的第一项挑战是语言,宋寅回忆那时做梦都在背英文单词。
克服语言关后,又努力攻克理论和实操。
宋寅说:“飞行时,最难的是脑子和手永远合不上拍。”
为了早日通过考试,宋寅没有课时,准会跑去模拟室,玩命练习各种操作,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
电影《紧急救援》中,我们看到彭于晏与辛芷蕾在模拟舱进行训练时,几秒内被浪吞没,还需保持镇静。
然而,现实中的训练,远不止于此,比这有挑战性得多:飞行员被关在笼子里,直接扔进水里,训练逃脱速度。
面对如此苛刻的训练,宋寅和万秋雯没有退缩,咬牙坚持下来了。
即便宋寅已经很努力了,通过考核也不那么容易的,有一门驾机考试,她挂了两次。
看到其他队员纷纷考过,跑去悉尼游玩,宋寅急得大哭,万秋雯就陪着她一起练习。
2010年2月14日,情人节,也是大年初一。
宋寅登上直升机,开始第三次考试。
这一次,宋寅发挥出色,顺利通过了考核。
15个月,她凭着非凡的毅力和坚持,终于成功迈进了搜救飞行员的队伍。
她和万秋雯,成为中国第一代女搜救飞行员,足以载入史册。
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成功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成功必须有高度自律、持续努力和咬牙坚持。
2、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我国有4个海上飞行救助队,共有58名救助飞行员,宋寅和万秋雯是仅有的两名女性飞行员。
正式成为搜救飞行员后,宋寅面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从澳洲学成归来九个月后,宋寅迎来了她人生中第一次救援任务。
一位渔民在海上作业时,不小心腿骨折,无法操控渔船,困在海上,需要救助。
担任值班副驾的宋寅,接到任务后,立马和小组人员赶往现场。第一次到现场,感受与训练时有很大不同:
平时训练,船甲板比较稳定,也没什么障碍物。
救援现场,船在风浪中摇摆不定,十分危险。
现场比训练难多了,有更多潜在的危险和不可控因素。
救人,一分一秒都耽误不得,要迅速决断并采取行动。
宋寅迅速核算飞机数据,并观察最新状况,在小组成员共同配合下,顺利救出渔民。
任务结束后,宋寅才发现制服早已汗湿,这份工作比想象中的更要艰难和危险。
“在回去的路上,我还心有余悸,但很兴奋。隐约感受到了一些责任,也深深地感到这份工作的意义。我在心中默默许诺:要好好干下去。”
从此,她对这份工作,多了一份敬畏和责任。
执行长时间搜救任务,十几斤重的氧气瓶有时一背就是一天,腰疼得不行;
夏天穿着厚防火材料,在40度高温下工作;冬天一打开机舱门,瞬间就被海面冰冷的水汽冻僵。
在一次演讲中,宋寅提到救助直升机飞行员的危险概率,约为宇航员的5倍、喷气式轰炸飞行员的10倍、民航飞行员的54倍。
电影里拍摄的那些惊险场面,成了宋寅的日常。
如果按秒计算,她已成功规避且承担了1044万次可能发生的风险。
种种数据显示,搜救飞行员是一份高危职业,用宋寅自己的话就是:
“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3、28岁荣升机长,24小时待命,全年无休2014年12月,做了4年副驾后,28岁宋寅通过交通运输部实习搜救机长资格认定,并于2015年3月正式被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聘任为搜救机长,佩戴四道杠肩章。
这四道杠分别代表:专业、知识、技能、责任。
比当副驾驶时多了一条杠,她说是责任。
以前,她只要做好自己的操作就行。当机长后,她要统筹大局,执行每一项操作、发出每一道命令,都事关整个机组人员生死,责任重如泰山。
在10年搜救生涯里,最让她难忘的救助经历是在2016年12月,她担任机长以来,救助人数最多、救援难度最大的一次。
那天下午接到任务,一艘渔船着火,10名船员被困11个小时。风大浪高,海上救援队无法靠近,全部希望寄托在直升机救援上。
作为当天值班机长,宋寅立即出动,联合另一个机组共同执行任务。
可就在直升机刚开出不到10分钟,塔台来报:渔船定位有偏差,与原计划差二三十海里。
直升机携带油量有限,这就意味着现场作业时间将大大缩短。油量就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
天气极度恶劣,雨夹雪,又碰上巨大的海浪,直升机有结冰的可能,而已经起火的渔船又有爆炸的危险,怎么救?
直升机进行吊运的距离是20米以内,船只因失火失去动力,随着七八米高的海浪飘荡,火势也越来越大,随时有爆炸的危险。
为了保证直升机安全,宋寅决定把悬停高度提升至40米,慢慢放下救生员。为了方便绞车手收放绳索,宋寅将最好的角度让给他,自己全凭经验和指令操纵飞机。
就在救生员准备靠船时,一个大浪掀过来,船只迅速摇晃,眼看就要撞上障碍物,宋寅迅速配合绞车手操纵直升机向后撤离,成功避险,将救生员安全放到甲板上。
如果飞机已经到达最低的返航油量,剩下最后一名遇险人员到底该不该救?
作为机长,理应保持理性,作出返航决定。但看着随时被吞噬的鲜活生命,不得不去寻求其它方法,把人救上来。
最终,这次任务,因宋寅指挥得当,以最快的速度接力,将十名船员全部转移到直升机上。宋寅和同事们,又一次高标准地完成救援任务。
宋寅曾在节目中说,真正成为一名救助飞行员,意味着24小时随时待命,接到警报35分钟内必须起飞,全年无休;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每一次出动,都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生死大战。
4、请不要叫我女机长宋寅和万秋雯在刚入队时,队里连女厕都没有。在一个男性绝对主导的行业,她们的出现显得格格不入。
整个队里,人人心里都在犯嘀咕:“女生行不行啊”,“她们坚持得下去吗”,“女生怎么训练啊”……
连教练见到她们,也会刻意压制脾气,怕吓到她们……
作为第一代,也是目前仅有的一代女性搜救机长,宋寅她们受到的质疑、远多于赞美。
人们倾向于给这个职业贴上性别标签,想当然地认为女性不适合当飞行员。
宋寅和万秋雯就是要证明给世人看:女性可以在这个领域傲立群雄,女性可以更优秀。
每天例行训练、救援演习、水下逃生……她们完成得一点不逊于男性,甚至比男性更出色。
针对大家都担心的女生体能问题,宋寅也用一场场马拉松、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来证明自己并不比男生弱。
教练曾评价她们:“在救助过程中,她们像男孩子一样冲锋陷阵,能力和素质都很高。”
很多人还是很疑惑:作为女性,何况还是漂亮的女性,宋寅为什么选择从事这么危险且辛苦的职业?
宋寅选择飞行是一次偶然机会,但坚持飞行是她心之所属。
对比口红的色号,她更在意的是飞机仪表上的颜色:红色代表危险、黄色代表警告、绿色代表一切正常。她希望仪表永远都是绿色的。
救助飞行没有男女差别,只有行与不行!
无论是男是女,成为飞行员的要求和标准都是一样的。
所以,宋寅曾多次强调:“请不要叫我女机长!”
正如一位青年作家所说:
“当你更关注她们性别的时候,就是在质疑她是不是以她足够的职业能力立足于她的领域。”
希望从今往后,我们都能撕掉带着性别的标签,宋寅是担着“机长”的责任与荣耀。
很喜欢宋寅的一句话:
“我的人生因为飞行,在更广阔的视野里,看见风雨中的彩虹,因而有了不一样的酷与浪漫。”
也送给所有为梦想,永不放弃的人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