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氏部落在哪里_共工的后代姓氏

你知道吗?共工氏是山西运城的土著,后土是他的儿子,夸父是他的孙子。

你知道为什么共工氏总与黄帝、尧舜禹作对,总是一个反派。

共工,又名共工氏、康回、孔壬,是活动在黄河流域的古代姜姓氏族部落。炎帝后裔,祝融之子,相传他是怒撞不周山、破坏天体秩序的天神。传说跨越,黄帝、炎帝、高辛氏、颛顼及尧、舜、禹时期。

共工氏部落在哪里_共工的后代姓氏

共工氏首领

共工氏中国上古时代是绕不开的角色,自颛顼开始,记载及传说都有与共工氏为敌的记载,共工氏部落持续了500多年。之所以都以共工氏为敌,原因在于尧舜禹等人其实都是黄帝部落,而共工氏是炎帝族群,这是两个不同的文化族群,从上古到夏,始终保持一种复杂的对抗关系。

1、共工氏在运城的印迹:

《山海经 中山经》:「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此共水位於今山西运城市芮城东三十里,今名朱吕沟(今芮城县陌南镇朱吕村),源出甘枣山,南流入黃河。

《左传》桓公十年“虞公出奔共池”之地(今平陆县洪池村)。

由此可见,远古时代共工氏活动区域在山西运城市的芮城-平陆一线的古冀州核心区域,或者说共工氏就是古冀州的主子。

2、“共工”氏的族源

共工氏之共,现代汉语为:相同,一样。一起,一齐,共同。总计,合计。

共工氏部落在哪里_共工的后代姓氏

“工”,现代汉语为:做物件及事的人,工人、工程等。甲骨文、金文都像古人夯筑墙时用的夯杵之形。小篆线条化,就看不出字的原型了。隶变后楷书写作“工”。好象工具形。“工”、“巨”(矩)古同字,有“规矩”,即持有工具。本义:工匠的曲尺。上古时期“工”为夯筑墙及土台时所的工具“夯杵”。

故:“共工”之意:正是上古时期,搬石堵水、夯土筑坝之人的(部族)。

《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

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

《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

《礼记·祭法》记载:“共工氏之霸九州岛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岛,故祀以为社。”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炎帝世系有这样的说法:

炎帝—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信—夸父

综上所述,在上古时代,中国大地发生了大洪水之灾患,炎帝族裔居住在黄河流域,共工氏是出自炎帝之后裔,居住在冀州,共工部族人在抗洪水中体现了非凡的智慧和贡献,并成为以擅长治水的部族,后称专门负责治理水患的人称共工,这个部族后来被人们共认为共工氏。共工氏后来生后土、夸父等。

3、共工氏的故地冀州

《周礼·职方》云:“河内曰冀州。”所指的河内是指黄河以东、以北的地区。冀州的地域囊括到晋国以北的地方。因此,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北部》中说:“冀,北方州也,从北异声。”“北方名冀,而因其以名其州也。”《释名·释州国》云:“冀州亦取地以为名也。”王炎《禹贡辨》云:“晋地有冀,秦地有雍,则是冀、雍以地名州。”据史料考证,古冀州境内的运城有一个叫“冀”的国家,它的国都冀亭(今运城河津市)。

共工氏部落在哪里_共工的后代姓氏

4、与女娲氏部族的斗争

《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在今山西运城市东南有龙池宫及黑龙潭。《寰宇记》卷46安邑县:龙池宫“唐开元八年置,傍有龙池,水流入盐池,因以为名。今古迹微存”。《方舆纪要》卷41安邑县:“龙池在县南二十里,与盐池相近,一名黑龙潭。“黑龙”就是共工氏。

这一段话记录了远古时代,共工氏(黑龙氏)与女娲氏争夺冀州,最后战败。

5、与颛顼帝的斗争

《列子·汤问》:“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这一段记录颛顼时代将继位部落联盟首领时,共工氏部族与颛顼争夺部落盟主地位,大战冀州,最后失败,怒触不周之山而亡。“共工怒触不周之山”这虽然是神话,但也是对中国上古时期共工氏与颛顼帝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之战争的反映。要了解“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全过程,就必须搞清几个相关的问题。

高阳氏颛顼,是继黄帝之后部落联盟首领,是黄帝后裔。颛顼战共工时,颛顼尚居空桑(河南灵宝市西稠桑镇,现称稠桑原)一带或空桑以西,。而共工氏当时居“回”地,即共工氏部落原驻地冀州,与女娲氏战败后又回到冀州。(后来与大禹战争失败后,为远离夏部落,才迁徙至共山重建共国的)。所以,故颛顼战共工之地在古冀州黄河北岸一带,即今运城盆地。

不周山,是神奇之山,也是千年历史文人探索之山,是上古颛顼与共工征战的最终之处,其记载源于古老的《山海经》。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是一座与天界相通的圣山,人界由此山才能上天,进入天界。这是上古相传的神话,也是由上古时代的人口传至可信史时代的历史状态。《山海经》载:“不周山北望诸囟”。“囟”,古代专指运城盐池。可见,不周山就在在运城中条山一带。

从上述由原及历史典籍来审视“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神话,得其过程为:颛顼继任帝位,共工氏不服,率领族人回归故地冀州,与颛顼展开战争。结果兵败,损失惨重,向东逃跑。在不周山(中条山南),正好赶上地震,造成山崩地裂,共工氏首领身死。颛顼族全胜,威震四方,颛顼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共工氏族人臣服于颛顼帝,继续为治理水患。

6、与尧舜禹的战争

炎帝族于黄帝族的斗争是持续不断的,到了尧舜禹时代,自鲧和大禹顶替共工氏治理水患,共工氏首领流放至幽州后,就激起共工氏族人反抗意愿,不停的与部落联盟对抗。同时,大禹为实现报虞舜杀父之仇、扫清一切障碍、夺得天下的目标,不停的打击共工氏。

《山海经·海外北经》载:“禹时有共工之臣相柳,畏共工之台,不敢北射。”“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又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

相柳与相繇为一个人,为共工氏族的得力之臣,故大禹要消灭共工氏,则必须先除掉相柳。相柳是非常古老并有实力相部族的首领,相柳“九首”即有九支分部族。古相族始源于相地(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一带),居大禹居地安邑(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很近,与共工氏有渊源,誓死效忠共工氏。

大禹杀相柳时,大禹居安邑(运城市安邑),相族居相地(山西运城市北相镇),而共工居芮(山西芮城),三地相距很近。相族首领相柳因阻碍大禹治水,被大禹杀之。大禹与相柳之战应在冀州的相地(运城市北相镇)至共山(不周山)一带。故有“禹攻共工国山。”

夏禹虽多次征伐共公氏,但始终未能灭掉。大禹夺得天下后,共工氏部门贵族成员只能远离夏畿,东迁至河南共山(河南辉县)立国。当然,更多的共工氏子民融入了尧舜禹的部族,成为华夏子孙后代。共工氏的孙子伯夷及四岳就在大禹的朝堂。后世的姜子牙、吕不韦也是他们的后裔。

(作者 景永胜,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共工氏部落在哪里_共工的后代姓氏

舜王坪

共工氏部落在哪里_共工的后代姓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63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1)
上一篇 2022-06-07 09:21:02
下一篇 2022-06-07 09:35:2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