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流量演员?”
最近,一份《2017国家一级演员名单》在网上炸开了锅。在这个名单中,见到的都是张国立、宋丹丹等一众老戏骨的名字,承蒙万千宠爱的小花和鲜肉却遍寻不着,于是群嘲之声又起:演技?身价不菲的鲜肉们何止被老戏骨吊打,也早已经被小戏骨赶超了!
可演艺圈本就是一个后浪无情推前浪的迭代舞台。不经意间,90后已经顶起了大半壁的江山。新闻里永远不缺“数字先生”、“抠图小姐”们匪夷所思的段子。观众们连呼着“辣眼睛”,前辈们更是痛心疾首,那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仿佛想要送他们人手一本《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在这本被尹天仇奉为宝典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里,出过一句被无数艺人铭记的箴言:靠作品说话。说来有些唏嘘,一夜成名的“流星”如过江之鲫,浮光掠影,只留片刻喧哗。陨落时,更带不走一片天边的云彩。
当梦想被“流量”一路裹挟着前行,扪心自问:你可曾记得来时的初心?
前天,浙江卫视演技竞演类励志综艺《演员的诞生》,跟大家见面了,作为一档以演技见真章的全新综艺,《演员的诞生》邀请到了宋丹丹、章子怡、刘烨三位顶尖实力派演员担任“戏骨团”,张国立则变身“推荐人”寻找“演艺新人”向导师们讨教。
节目主要分为两大版块——平行交手、挑战前辈:
第一阶段:六位新锐演员分为三组,演绎三段致敬经典IP的改编表演。郑爽&任嘉伦的《我的父亲母亲》;黄璐&刘芸的《亲爱的》;翟天临&余少群的《绣春刀》。
第二阶段:演技导师和胜出嘉宾联袂合作,这也正是节目的浓墨重彩之处:《演员的诞生》用限时三小时的“命题作文”,要求双方迅速完成对戏、台词、妆发,节目以纪实手法跟拍他们为每一次舞台表演所付出的努力,通过专业演员所应具备的声、台、形、表等方面的能力考核,层层深入地挖掘他们的潜质,展现逐渐完成自我蜕变的励志故事,塑造敢想、敢拼的真实人物,以及他们“化茧成蝶”过程中的艰辛与收获。
这里,没有指点江山,只有身体力行。感同身受的是演技导师对于艺术的严要求、高标准。节目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全面呈现台前幕后的点点滴滴,以“棚综+纪实”的形态,呈现表演诞生背后的自我颠覆和不懈死磕。
多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宋丹丹在接到剧本之后,因为身心俱疲,时间紧迫,创作陷入了焦躁,“这让我怎么演?太难了!这是一个瓷器活儿,可我没有金刚钻了……”章子怡幕后全程严肃脸,从场景定点,到抠台词、找感觉、对机位,一个细节都不肯放过……
再谈“流量偶像”,且不谈他们专业的演戏方面的问题,其实,在这个信息空前庞杂的时代,能被人喜欢本就是幸运的事情。
一个流量明星所产生的号召力,在互联网上更容易放大和变现,网络粉丝具有很强的抱团能力,往往将一条新闻或者一条微博或一条视频刷的流量飞起。但这些只是看起来很美,回到真实的世界,当明星主演一部电影时,在考验真正的票房号召力时,这些虚拟粉丝和流量就开始现原形。事实上,真正的铁粉要比想象中少得多,例如在李宇春最火的巅峰期,她主演女一的《血滴子》也不过7200万票房。
对电影来说,演员与流量明星如今已经有明显区别,或许对于电视剧和综艺领域来说还没有太强的趋势,但基于电影,这种靠本事吸引观众买票的商业模式,流量明星的趋势是性价比越来越低,甚至是负的,片方在选择和搭配时尤其需要注意。如今已经完全蒙骗不了内地观众,除了用心做精品别无他选。
那么流量偶像怎么去成长?去改变?
与其一味批评、指责和贬损,不如切磋、示范和沟通。用一次收起diss、打破成见的平等交流,诚意探寻时代和观众需要什么样的演员,如何才能成就真正的演员?既然这是个不崇尚说教的年代,那不妨身体力行,一块儿认认真真温习、研读一遍“戏大过天”的真谛。
李宗盛说过,人不能孤独地活着,之所以有作品,是为了沟通,透过作品去告诉人家:心里的想法、眼中看世界的样子、所在意的、所珍惜的。那作品,就是自己。
最近这两天,随着《演员的诞生》的播出,我们似乎更多的把注意力聚焦在“偶像”与“演员”的差别方面,更有人是为了喷而喷。
其实对于郑爽,演技与章子怡,宋丹丹存在很大差距,毋庸置疑。短期时间也很难改变,但是她敢站在《演员的诞生》的舞台上,接受前辈的建议,想要寻找一个契机去改善,那么个人认为,这份勇气,也值得大家鼓励。
从勇敢而青涩,到优秀而成熟,不是一蹴而就。可只要敢正视问题,心态足够包容,步伐足够坚定,每一个努力的脚印都算数。
很多时候,最怕的不是去面对流言蜚语,而是自己真实的错误被所有人所谈论,而当事人却不自知。与其让负面消息一次性压垮自己,不如早些寻求改变。
而《演员的诞生》不会高高在上的打量和评说,去告诉你演员是什么模样,而是用惺惺相惜、拳拳入心的交手过招,等待一场火光四射的华山论剑,邂逅横空出世的少年英雄,以梦为马,用过程去书写和淬炼演员的“诞生”之路。
虽然它是个综艺节目,不可避免的有黑幕存在。但是放大“流量偶像”和“实力演员”的真实状态,也是能带给我们反思和进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