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厕所标识早已不用简单的“男”、“女”两字来帮助大家区分了,而是用抽象化的图形来表示男女厕之别。但是,有的厕所标识过于抽象,出现了让人第一时间无法分辨其表示的是男厕还是女厕的尴尬局面。近日,便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调侃:“没文化厕所都上不了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美好生活日益增长,审美有所提高,希望看到生活中事物更加多元化的艺术表达,同时人们的创新表达欲也随之高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一个规范的标准和尺度,没有创新先例的领域与强烈的创新表达欲碰撞出大量火花,创新步伐过大,信马由缰,也没有相关部门加以引导和规范,遂出现了一系列无用甚至“帮倒忙”的创新作品,过度抽象化难以分辨的厕所标识便是典型代表。
公厕标识的创新带来的影响是复杂多元的。在积极影响方面,适度的公厕标识创新是文化表达的多样性的体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而景区、酒店等具有旅游性质的公共点位进行特色创新和尝试能够提升使用者的体验,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
但是,过度创新也会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在创造的过程中,有的是阳春白雪却忽视人民需求,有的是低俗宣传不正之风;有的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忽视了标识本身的实用性,一味追求艺术特色,标新立异,追求所谓的“艺术感”,塑造所谓的“高级感”,但是有意或者无意间却弱化了其指示作用;有的则是“好心办了坏事儿”,例如景区用敦煌壁画来代替传统单调的“男”、“女”,本意应该是想宣传本地传统特色文化,但是运用不当反而会造成反感。当年轻人对抽象化标识分辨困难,发出没文化都不敢上厕所的自嘲声音,那些对抽象化标识接受度更低的群体诸如老人、孩童在公共厕所如厕的困难就更大了。同时,因标识过于抽象错认标识走错厕所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尴尬和道德风险。
公厕设置的目的应该是让人民群众在方便的时候更方便,自然也不应因为标识给人们在方便的时候造成不便。本质上,标识的作用就是给大家清晰的指示,过度追求设计忽略公厕的本质和人民的需求则会导致本末倒置。增加创意、进行特色创新和尝试本无可厚非,可是一旦脱离标识的初衷,给使用者带来困扰,便得不偿失。多元化的设计时代,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开放包容的社会大环境也鼓励人们去进行更多的艺术尝试,但是创新需要贴合现实需求,设计要以人为本,这不仅仅是艺术学的范畴,更是社会学的范畴,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下轻上重,其覆必易。 故公厕标识创新不能本末倒置,坚定初衷,严格执行现行的《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明晰作为符号的标准和作用。在创造特色化公厕标识的时候,坚持易于辨识的原则,无论是对于外地朋友或者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能一眼识别的,真正发挥其本质作用的,才是好标识。此外,比起追求标识的特色和创艺,更应该做的是做好厕内保洁保持厕所内的卫生,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干净舒适没有异味的如厕环境,更好的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这才是城市管理中设置公共厕所最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