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莜麦解码小康标配:大爱,小康,幸福年!

  (新春走基层)一粒莜麦解码小康标配:大爱,小康,幸福年!

  中新网呼和浩特2月10日电 题:一粒莜麦解码小康标配:大爱,小康,幸福年!

  中新网记者 张玮

  开水和面,捏成各式花样,蒸熟,并佐以热汤或者凉汤……2月10日是中国农历正月初十,也是晋蒙地区传说中的“老鼠娶亲”的日子,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流传至今的年俗,家家户户都会吃一顿热气腾腾的莜面,祈求一年风调雨顺。

  从指间开花到舌尖绽放,历经千百年的蜕变,如今,莜面逐渐从“柴火妞儿”出蜕成“白富美”,一粒莜麦成为当地民众解码小康生活的标配。

  莜麦在中国已有5000年历史,属塞北高寒农作物,蒙、晋、冀、陕等多地都有种植。

一粒莜麦解码小康标配:大爱,小康,幸福年!

图为花样百出的莜面。 张玮 摄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地处阴山北麓,空气、水源纯净,是世界裸燕麦的发源地,素有“燕麦故乡”之称,也被誉为“中国莜面之乡”。相传,清朝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在归化城(呼和浩特旧城)吃过莜面后赞不绝口。

  “莜面的营养成分是其它面粉营养成分的7倍以上,可与精面粉媲美。”陈月换是武川石磨莜面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在莜面的制作技艺上一直有着自己的坚持。

  “莜麦是自己种的,地里施的都是发酵好的农家肥,将莜麦用石磨磨成莜面粉,这是制作武川莜面最重要的一步。”陈月换是土生土长的武川人,无论是石磨还是莜麦,在他心里都种下不可磨灭的乡情与大爱。

  莜面,不仅是武川的美食地标,更是武川人摆脱贫困的一把“金钥匙”。

  基础薄弱,财政收入少的武川县2002年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重点县。随着文旅经济的快速发展,因着莜面“出圈”的武川县成为众多游客和食客探寻的打卡点。2018年,陈月换寻得契机,带动当地搞起了莜面产业。

一粒莜麦解码小康标配:大爱,小康,幸福年!

图为武川石磨莜面制作技艺传习基地。 张玮 摄

  有的村负责种莜麦,有的村负责种草养羊“产”羊粪,妇女们搓莜面的手艺学起来,农家乐搞起来……2019年,武川县成功脱贫。

  莜面浓浓的香味氤氲在街头巷尾,甚至曾两次走进联合国,成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中华料理。

  “在揉面的过程中,要做到盆光、面光、手光。”为了让莜面软硬适中,口感Q弹,要依靠合适的力道和多年的经验,才能做出均匀的莜面搓鱼。曾是家庭妇女的王改玲如今也已成功申报为莜面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

  从小跟着老一辈学习莜面制作技艺的王改玲现在可以做出近百种花样,这些年在大大小小的非遗技艺比拼大赛中包揽各项名次。

  “现在这样的生活在我的前半生根本不敢想。”王改玲说,对她而言,这就是小康的模样。

  通过搓、推、擀、卷,制成莜面窝窝、鱼鱼、墩墩、圪团……不仅饱了食客们的眼福,更是在不同口味汤料的魔力中,焕化出风格迥异的味道和口感。莜面,成功破圈,成为当地的美食IP。

  一屉屉莜面上桌,应接不暇。年收入“10万 ”的“莜面西施”赵秀珍经营着一家农家乐,从农民到老板的身份转换让她脸上笑开花。

  来自云南的儿媳妇儿也被莜面技艺深深吸引,向婆婆赵秀珍拜师学艺。“我们现在也过上了蒸蒸日上的幸福年!”

  “冷调莜面捣烧酒,山珍海味都不如。一口莜面一口酒,香得人们口水流。”蕴含着悠久的农耕历史,传承着中国古老传统粮食加工工艺和民族饮食文化,加工厂、展示馆、美食店、非遗技艺传习所……武川石磨莜面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放异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63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2-11 10:11:17
下一篇 2022-02-11 10:11:2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