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上午,上海南京西路上的星巴克烘焙坊又飘出了咖啡香。星巴克烘焙坊是全国首家开放式咖啡、烘焙体验店,疫情前几乎要限流入店,十分火爆。最近这段时间,上海市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主动走访并指导企业制定和落实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落实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强化全员疫情防控培训以及落实经营场所和加工场所消毒等措施。同时,跨前一步,针对辖区57家“星巴克”门店恢复堂食的需求,主动与其总部公司对接,简化备案流程,提高复业效率。
复工复产复市当即,街上的人多了,各大超市、菜市场人群密集起来了,甚至餐馆也排起了长队。可“疫情远未结束,一定要摒牢”,在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发展的紧要当口,一场精细化管理的政府大考悄然进行。上海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平说:“现在商家有尽快恢复经营的强烈需求,消费者被压抑的消费诉求也在反弹,都想走上正轨,作为直接和商户、消费者打交道的部门,把握好疫情防控和恢复经营动态平衡是我们当前的重点和难点,关键是要严字当头,服务当先。”
据了解,静安区共有近1.1万家沿街商铺,目前1/3已恢复经营,其中餐饮占在营业店铺的三成,开门迎客的商户每日稳步增长。
分类指导、精准防控——以辛苦指数换取复业安全系数
“防控,就是通过复业防控指导全覆盖、后续跟踪检查全覆盖来全面落实最严防控措施。”陈平介绍,为了缓解基层监管人员不足的现状,全局机关70%下沉基层,并通过“表扬、提醒”制度,明确奖惩,落实责任强化担当。
复工复产不能等、不能拖。静安区市场局第一时间通过微信群、网络培训和线上咨询等方式,将有关企业复工的政策、文件、方案等提供给企业,量身定制的复工复产食品安全操作指南,向负责人讲解培训落实从业人员管理、清洗消毒场所设施以及严格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管理措施。针对街面店铺和园区企业不同特点,静安市场局迅速制定了不同的复业备案指导措施。按照人员密集情况进行分门别类,实施三个安全等级管理法,对餐饮、食堂、食品、理发等人流量较大的,为高安全等级,采取一户一审,条件管理;对于园区企业,为中等级管理,实施备案管理;对于一般零散办公、集中办公人数较少的,为低等级管理,实施备案抽查制。通过微信群加强线上沟通和材料的审查,引导企业依法规范组织生产经营,促进企业稳步恢复生产。
对于园区企业,在复工潮来临之前对市北园区、太古汇等各楼宇开放的特种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对隐患不消除、安全无保障的特种设备,坚决不得投入使用。另一方面,按照已备案复工企业名单,对已复工企业逐一进行了“地毯式”排查,核对企业已备案复工员工人数与实际办公人数。
量身定制、多重保障——以精细化管理换取白领午餐舌尖安全
随着上班的人越来越多,中午的吃饭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考虑到就餐环节可能存在风险,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力支持具备条件的餐饮企业尽快复工复业的同时,采取多项措施保障食品安全,制作“静安区餐饮单位疫情防控提示”,在微信公众号上广而告之。
静安香格里拉酒店食堂是众多白领食堂的其中一家,在复工前,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南京西路所为食堂定制员工健康、操作规范、用餐礼仪、应急措施“四步”方案,确保疫情风险降到最低。日前,该企业食堂供餐人数已增长到300余人,正因为前期的充分准备,才使企业在保障职工用餐安全方面充满“底气”。
除此之外,静安区各个市场所加强午餐供应单位从业人员管理,严格落实晨检制度,要求餐饮单位将返岗员工绿色“随申码”打印出来公示在店门外,并加大对餐饮店日常巡查力度,核查提交备案的与实际在岗的员工信息是否一致。对外卖打包餐盒落实“食安封签”的要求,确保防控措施和安全管理到位。辖区尚在经营学校食堂实施“一日一查”、对于医学观察点的供餐单位做到“一日一报”方式,加强指导督促,确保特殊人群用餐安全。
不见面审批+跨前服务——以周到服务换取企业满意度
口罩是疫情防控必备物资,当上海创治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增加口罩设计、开发以及相关用品销售的经营范围后,静安区市场局注册许可科立即开辟绿色通道,当天完成变更登记申请。该局注册许可科也在积极推行“网上办理”“邮寄办理”以及“容缺办理”等各项措施,让办事人员通过上海“一网通办”、上海市开办企业“一窗通”网上服务平台以及“随申办市民云APP”等网上平台办理业务,最大程度减少群众现场办理和跑动次数。
服务不仅仅局限在窗口登记上,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监管服务上。比如,大宁市场所在实地走访企业中了解到,部分企业未配备体温测量工具,护目镜、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也存在短缺。收集了物资短缺企业信息后,制作一张清单,第一时间联系市北园区内已复工的医疗器械经营单位,帮助企业间协商沟通,迅速调配相关产品,解决了物资短缺企业的燃眉之急。
企业在复工复产遇到困难怎么办?积极帮扶、共克难关才是“王道”。了解到牛奶棚食品厂因原料生产商尚未复工,需另行选择新的供应商时,静安区市场局跨前一步,协助企业完成新供应商的主体资质审核以及原料质量把控工作,使得企业在尽快恢复生产的同时,落实了食品安全原料追溯相关要求。
陈平说:“只要疫情不散,我们防控和服务两手抓还将继续甚至加强,推进更加精准化分类治理、弹性化重点监管、不见面审批等制度的落实,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这场“战疫”大考,治理能力的考试才刚刚开始。